开辟滇黔桂边区游击根据地 1931~1949

添加时间:2009-11-30

  最近,经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确定我省46个县(市)、40个乡(镇)为革命老区。老区的革命传统和历史经验,是我们党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认定革命老区,有利于宣传老区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以此教育干部和群众,对加强青少年的革命传统及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军长征两次过云南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各族人民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洪流中,不但发展了数十支革命武装,而且建立了大大小小数十块革命根据地。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游击队云南支队建立的川滇黔边区和富宁红军游击队建立的滇黔桂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建立的弥泸根据地、开广根据地、罗盘根据地、滇南根据地、思普根据地、滇东北根据地、滇西北根据地、滇西根据地、滇中根据地和滇北根据地。这十二块根据地斗争时间最长的达十二年。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为建立和保卫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军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终于迎来了云南的解放。

  土地革命时期建立的滇黔桂边区和川滇黔边区是红军播下的革命种子在云岭高原上发芽、开花的结果。滇黔桂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中后期,在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的红七军二十师派黄松坚、滕静夫等人到云南领导滇黔桂三省边区各族人民共同创建的以云南富州(今富宁)为中心的一块较大的革命根据地。活动范围达当时的广西、云南、贵州3省结合处的28个县的广大地区。在云南省境内的主要包括富州、广南、麻栗坡3县。滇黔桂边区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80多万,其中,革命力量长期活动的有140个区乡,约93万人口,是壮、苗、瑶、彝、侗、回、水、布依、毛南、仡佬等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
  富宁地处两国(中、越)三省(滇桂黔)的交界地,是“三不管”地区,敌人统治力量薄弱。这里交通闭塞,土地贫瘠,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百色起义后,受右江革命斗争影响,群众容易发动。1931年秋,鉴于右江根据地形势恶化,为了保存力量,开辟新区,原左右江赤卫军第一路总指挥黄庆金等率领部分骨干,到富宁七村九弄地区开展秘密工作,建立起半公开的群众武装,争取和改造了600多人的民间武装,初步奠定了滇黔桂边区的局面。1933年夏,右江下游党委又陆续派来60多名干部到富宁,从事根据地的创建工作。1934年初,桂滇边区的革命活动蓬勃开展起来,乡村普遍建立了“劳农会”和赤卫队,斗争已由富宁发展到靖西、那坡、德保、广南、麻栗坡、西林、隆林、百色等县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以七村九弄为中心的根据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的消息传到边区,给边区军民以巨大鼓舞。为了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周密的策划,以七村九弄为中心,举行了武装暴动,镇压了一批土豪地霸,并把他们的财物没收后分给群众。同年11月,活动在七村九弄的地下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在何尚之(黄明春)的主持下,召开了边区党的第一次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共滇黔桂边区临时委员会”。为了更好地发动和组织群众,同月又选举成立了“滇黔桂边区革命委员会”、“滇黔桂边区劳农会”。

  1934年12月,红军游击队进驻交通方便、人口较多的皈朝镇,在皈朝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利用赶街天召开了游击队和赤卫队2000多人的大会,并举行了游行示威,震动了桂滇两省。为了扩大影响,红军游击队曾两次攻打富宁县城。红军游击队的发展壮大,引起敌人的恐慌,多次调集大量兵力,对边区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为保卫根据地,边区军民同仇敌忾,严阵以待,粉碎了敌人数十次的联合“会剿”。在根据地恢复和建立中共基层支部以上至边区一级党组织44个,建立和健全边区和县一级革命委员会12个,武装力量(游击队和赤卫队)发展到8000多人枪。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桂西区特委部分领导人受党内“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右倾机会主义影响,在与国民党谈判过程中,放弃原则,将党长期艰苦奋斗建立起来的滇黔桂游击队交给国民党改编,断送了坚持8年之久的滇黔桂革命根据地。但仍有部分同志留在富宁,在何尚刚(滕静夫)等人的领导下,转入地下斗争,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
  滇黔桂边区是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低潮中,党领导人民创立起来的一块较大的根据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云南开辟时间最早、影响较大的革命根据地。在创建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中,根据地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在滇黔桂边区,仅富宁县七村九弄中心区就有2600余名各族优秀儿女投身革命队伍。各族人民节衣缩食为指战员捐钱捐物,仅文山地区群众捐出的活动经费即达3万多元法币,枪械1000多支,粮食80多万公斤。敌人对根据地实行残酷的烧杀抢政策,在滇黔桂三省敌人的多次“围剿”中,富宁七村九弄124个村寨、1300户民房被烧毁,720余人被杀害,5000多头家畜被抢劫;仅1935年10月的多曼惨案中,有71个村寨800多户房屋被烧毁,57名无辜群众被害;1936年,敌人攻占皈朝的两个月中,杀害干部群众130多人;1937年3月,敌攻占甘邦、龙彦,烧毁8个寨子,37名藏身山洞的群众被敌人用辣椒活活熏死。

  红军长征时建立的川滇黔边区,地处云南、贵州、四川省8县结合部。在云南辖威信、镇雄、彝良三县大部分地区,根据地以云南省威信县郭家坟为中心,总面积7800多平方公里。这里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军阀割据,战乱频频,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三县居住着汉、彝、苗、回、白、壮等民族。1935年2月上旬,红一方面军长征途中路过威信,在“鸡鸣三省”的威信水田寨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并选拔了一批红军干部和战士,于扎西组建了中共川南特委和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后改称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和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在川滇黔边区牵制打击敌军,配合中央红军北上,创建新的根据地。
  红军长征路过云南,给边区各族劳苦大众带来了曙光。受共产党的影响,威信县郭家坟青年农民殷禄才不堪忍受地主的欺压,拉起了一支10多人枪的农民武装,并两次找到游击队领导,要求参加革命。1936年秋,他带领队伍投奔川滇黔游击纵队,被扩建改编为川滇黔游击纵队云南支队,殷禄才任支队长,陈华久任政委。以威信县郭家坟为中心创建农村根据地。支队在威信宣传组织群众,积极开展斗争,逐步发展壮大,配合纵队牵制打击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团队,多次取得战斗胜利。1938年春,支队服从抗日大局,根据上级指示,改名为“川滇黔边区抗日后援军云南游击支队”,组织发动民众抗日,不断反击敌人的“围剿”。后来在与特委和纵队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仍独立自主坚持斗争,拒绝了反动派的“招抚”,多次粉碎了川滇黔三省国民党军队和地方保安团的“清剿”,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已拥有三四百人的武装力量,加之与之有联系的外围组织和一些民间武装,有时泛称七八百人。支队的斗争给了反动派很大的震动。1947年2月,国民党重庆行营调动主力和地方武装数万人,对支队发动大规模的“围剿”。敌人叫嚣“宁可杀错,不可漏网”。各地重镇和大小关口被严密封锁,敌人砍伐丛林,放火烧山,实行保甲连座。面对严峻的局势,为克服困难,支队化整为零,分散隐蔽,不料被敌人分割包围。殷禄才、陈华久带领一部分游击队员在郭家坟一带凭险顽强阻敌20余天,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在4个多月“清剿”的血腥镇压中,200多名支队干战和无辜群众被杀害,有的干战全家被杀。洛亥16岁的苗族少年杨少聪,因曾给支队长殷禄才当过干儿子,被敌人抓捕枪杀。殷禄才全家8口人先后死难4人,余下年幼的4个子女中有两个被陪杀毒打后留下终身残疾,另两个随即病死。支队分队长俞顺明被俘后宁死不屈,敌人便将其怀孕的妻子抓来,当着俞的面剖腹杀害,手段之残忍,骇人听闻。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云南支队和根据地各族人民坚持斗争12年,在腥风血雨中创建起来的川滇黔边区至此结束了其光荣的革命历史。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在云南、广西、贵州三省的广大地区,建立起12块游击根据地,其中,在云南境内的就有10块。中共云南省工委经过长期的准备,1947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上海局的指示精神,中共云南省工委在建水召开会议,布署发动大规模武装斗争,决定先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滇东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48年2月,党组织发动了路南圭山、弥勒西山起义,就此点燃了武装斗争的烈火。很快就组建了一支1500余人的主力部队——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1纵队,由朱家璧任司令员,张子斋任政委。自救军一路攻城夺隘,先后建立了彝族聚居区的弥(勒)泸(西)根据地、壮族、瑶族、苗族聚居区的开(化,现文山)广(南)根据地、彝族、苗族、布依族聚居区的罗(平)盘(县)根据地。与此同时,中共滇南工委于1948年5月在元江发动撮科起义,组建了120余人枪的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第2纵队,建立了哈尼族、傣族、彝族聚居地区的滇南根据地和思(茅)普(洱)根据地。在自救军第1纵队第3支队的策应下,1948年八、九月,宣威宝山中学、沾益播乐中学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滇东北地委和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永焜支队,建立了彝族、苗族聚居地区的滇东北根据地。1948年11月,中共滇中地下党在自卫军第2纵队的策应下,发动峨山中学起义,组建了峨山游击队,建立了彝族、哈尼族、回族杂居地区的滇中根据地。1949年4月2日,中共滇西工委发动了剑川暴动,经攻克乔后、牛街暴动、通(甸)兰(州)暴动、维西暴动等斗争,组建了滇西北人民自卫军,建立了白族、纳西族、傈僳族、藏族、怒族、普米族等民族聚居区的滇西北根据地。1949年3月, 中共滇西工委祥云分委,在领导祥云等地抗三征(征兵、征粮、征税)的基础上,发动祥云马街起义,组建了滇西人民自卫团,经消灭地霸武装、伏击国民党新兵队、奔袭盐丰等战斗,建立了彝族聚居区的滇西根据地。1949年5月,滇北地下党组织在3支队的协助下,组建了滇北游击队,建立了滇北根据地。

  1949年1月1日,在三大战役即将胜利结束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将战斗在西南边疆的一部分游击部队,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纵队。桂滇黔边纵队的成立,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广大指战员和各族人民,推动了各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同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成立了中共滇桂黔边区委员会,区党委将原桂滇黔边纵队和滇南、思普、滇东北、滇中、滇西北、滇西、滇北的游击部队,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下辖12个支队、2个独立团。各部队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解放大军胜利进军的形势下,在云南城市民主运动的配合支援下,经过大规模的反围剿斗争,各根据地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逐步打通了根据地之间的通道,许多根据地连成一片。到1949年12月9日卢汉宣布起义前夕,边纵主力部队发展到45000余人,县区游击队发展到10万余人,解放了91座县城,其中云南有61座县城得到解放。在弥泸根据地,先后解放了泸西、弥勒、路南、邱北;在开广根据地,解放了马关、西畴、砚山、麻栗坡、广南、富宁;在罗盘根据地,解放了罗平、师宗、陆良;在滇南根据地,解放了元江、石屏、红河、元阳、绿春、曲溪;思普根据地解放了普洱、思茅、墨江、宁江、澜沧、镇越、江城、镇沅、景谷、双江、六顺、车里(现景洪)、佛海、南峤(现两县合并为勐海县)、勐腊;滇中根据地解放了峨山、新平、双柏;滇东北根据地解放了宣威、会泽、威宁;滇西北根据地解放了剑川、丽江、鹤庆、永胜、洱源、兰坪、碧江、福贡、贡山、云龙;滇西根据地解放了祥云、弥渡、牟定、姚安、元谋;在全省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建立的广大革命根据地,各族群众也表现了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1948年3月,敌人围歼自救军第一纵队的企图失败后,穷凶极恶地烧毁弥勒中和铺、石门坎、麦冲的民房150户,校舍35间。1948年11月,敌军血洗路南县东海子上、下蒲草村,仅在赵春锦家就杀害彝族青年19人。1949年9月中旬,敌人向滇东北根据地进行“扫荡”,在沾益松林、卡朗、播乐一带大肆烧杀抢掠,打死打伤群众200余人,抓走100余人,烧毁民房数百间。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时期,在武装斗争中罗平牺牲400多人,师宗牺牲200多人,敌军还烧毁了难以计数的民房。

  根据地军民鱼水情深,各族人民群众冒着杀头的危险支援子弟兵。在战斗打得正酣时,哈尼族老大妈冒着枪林弹雨,给战士们背去热气腾腾的大米饭;当敌人包围了村寨,群众自发将伤员藏在家里,认作自己的儿子、儿媳。当战斗打响时,群众在山头击鼓、吹牛角号,为子弟兵助威。1948年9月,自卫军第二纵队取得猪街伏击战的胜利后,仅元江东部各乡镇要求参军的各族群众就达300多人。1949年底,为迎接解放大军入滇,消灭蒋介石在西南的最后残余势力,边区党委向全区发出指示,动员一切人力物力财力,配合野战大军解放云南。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根据地人民在经过长期战争后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倾其所有,迎军支前。如开广根据地,据不完全统计,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共筹集粮食805万斤,肉71210斤,猪500头,牛50头,蛋7000斤,豆类25900斤,柴1222万斤,布鞋17893双,草鞋8716双,蔬菜19.2万斤,水果600斤,动员民工抢修了百色到滇东南的3座公路大桥及境内大路230公里,并在沿途组成洗衣组、慰问组、服务组、文艺宣传组为解放军服务。在罗盘根据地,群众修通公路200公里,修复桥梁40余座,仅罗平县就筹集了粮食1万公斤,布鞋2.2万双。面对纯朴善良的云南人民,野战军的同志称赞说:“我们又回到太岳老区了!”
  我省绝大多数革命老区属于边疆少数民族山区,交通闭塞,经济基础薄弱,文化教育落后,大部分群众生活还十分贫困。在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和云南人民的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云南革命斗争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当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宁的新社会,面对那些还处在贫困中的老区人民时,别忘了五十年前为我们牺牲和奉献的老区人民;别忘了尽一份爱心去回报他们恩情,没有他们的牺牲与贡献,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希望全社会都来支持、关心老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为开发老区、建设老区贡献力量,共同促进老区的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老区的各族人民群众要继续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种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等、不靠、不要,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