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名人的五座墓

陈 宇 《山西文学》
添加时间:2010-01-02

  诗人徐志摩跟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爱怨交加、缠绵悱恻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但要准确讲他们的最后归踪及遭际,却并非易事。因为是名人,有关事略,口耳相传,版本甚多,有的细节,确不易查考。更何况张幼仪远在异国他乡,海天遥隔,难以寻迹。
  笔者为收集与甄别史料,多年来每有机缘便追踪查核,终有结果,甚至还得到了一些相关事件介入者与目击者的指正。
  1915年,徐志摩父母为续烟火,给儿子娶了名门闺秀张幼仪。婚后不久,徐志摩便出国留学。1920年,他到英国邂逅美貌多才的林徽因,一见倾心,苦苦追求。当时徐志摩已有一子,为求得有真爱的婚姻,他向张幼仪提出离婚。此事甚为轰动,被称作近代中国“第一桩离婚案件”。但事态的发展出乎徐志摩的意料,林徽因不辞而别,被其父带回北平,之后跟梁思成交往日深,双方家长也有结亲之意。徐志摩赶回国,陷入失意苦闷之中。正巧遇上美貌活泼、同样陷在婚姻痛苦里的陆小曼。两人交往,同病相怜,遂情投意合,相见恨晚。后来几经周折与斡旋,终使陆小曼丈夫同意离婚,最后成全了一对有情人的好事。婚后两人如鱼得水,甚为欢愉。但不久,徐志摩才发现,陆小曼挥金如土,任性怠惰,生活上也不够检点。因经济窘迫,徐志摩不得不奔波于上海、南京、北平之间多处兼课赚钱,仍然入不敷出,他再度陷入痛苦之中。事有凑巧,此时他得知林徽因要在北平向外国使领馆官员作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报告,徐志摩要赶去听讲,并借此一诉衷肠,于是赶乘一架邮机匆匆北上。岂料飞临济南上空时遇雾触山,机毁人亡。徐志摩短短的36年人生,不仅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还演绎了一场缠绵幽怨、悲欢离合的故事(时过70年,在新旧世纪之交,此事还被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并由海峡两岸著名演员联袂出演,轰动一时)。
  当年,徐志摩不幸坠机身亡,后事备极哀荣。灵柩被护送到上海,在万国殡仪馆举行公祭,北平也开了追悼会。其况可谓盛极一时。送挽联挽幛的各界名流有黄炎培、于右任、梅兰芳、章士钊、郁达夫等六七十人。媒体更是纷纷报道。后来棺木运回故乡硖石(今浙江海宁)暂厝,次年葬于东山。按中国人传统观念,死后要“全尸完骨”“入土为安”,徐志摩也可算是葬得其所了。
  1949年以后,徐志摩的事略与著述,在大陆几乎消失。人们只能从批判讨伐新月派的文字里才能见到他的名字。尽管如此,徐志摩身后毕竟还能清静地躺在故乡的土地下,长眠了30余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竟从阳界“扫到”了阴间。于是死了的徐志摩被戴上一顶帽子:“反动文人”。但对死人如何批判讨伐?于是矛头指向他的墓和棺。其状传说有多种,因此,笔者设法向与徐志摩东山墓地咫尺之遥的东山中学老师许逸云查询。他来信介绍了当时隋状:
  “徐志摩墓约在1966年深秋被砸。砸墓者为当地中学里一群红卫兵。墓碑被砸断,石椁被砸开,棺木拖出,骸骨和衣物散了一地。第三天镇上有人去墓地看,犹见缕缕衣片,骷髅与大腿骨。”
  “墓被毁后,石料陆续给附近农民运走,派了各种用场。墓碑下落不明,也无人过问。”

  “这样过了十多年,1981年11月诗人遇难50周年,我前去其墓地遗址凭吊,几乎什么也没剩下,一片荒凉。我便发念要为诗人寻找墓碑。当时我在东山中学任教,课余及星期天,便去附近农村中寻找,见人就问,辗转打听,花了个把月时间,终于有了眉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许逸云终于在硖石镇东南三里多一个僻静处的泥泞里找到墓碑。但碑的下端已被砸掉三分之一,所幸碑字尚存。 此后一些有识之士连连向上呼吁,要为徐志摩“平反”,重新建墓,终于得到有关部门支持。但因原墓所在的东山旧址上已盖了工厂,只好改在西山依照原墓形制重建,并于1983年清明节完成。徐志摩原墓主要构件,除了一块断残墓碑,其余全都灰飞烟灭了。新墓里只埋两样东西:一块石头,简单刻记死者生卒时间与迁墓经过,一本陈从周先生编撰的《徐志摩年谱》。生前风流倜傥、生性活泼的徐志摩,惨遭砸棺暴尸之劫,最后竟为一块冷冰冰的石头和一册黄卷所代,不亦悲平!
  四个名人中,第二个去世的是林徽因。时年51岁。
  林徽因一生倾心于建筑研究,1924年和梁思成同到美国留学。从美国毕业回来后,她就同梁思成运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使中国辉煌的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赢得一席之地而努力。即使在抗战逃难到大西南的穷乡僻壤时,仍坚持收集材料进行写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1946年,梁思成就是带着这本由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中国建筑史,走上美国耶鲁大学的讲台。中国几千年辉煌的建筑成就,终于登了上世界艺术的殿堂。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并任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委员,还被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大代表。
1949年底,她和清华大学一些教师接受了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任务。继后,她又参加了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工作。
  遗憾的是,林徽因年轻时得过肺病,抗战时逃难到大西南,贫病交加,无法得到治疗,几濒于死,从此身留多种疾患。参加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时,体力不支,甚至是在床上抱病工作的。然终因积重难返,不幸于1955年溘然长逝。她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她的劳绩却永存于共和国的史册上。由于她的特殊贡献,身后被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当时还行土葬,建坟立碑。但“文革”中墓被砸毁,“文革”结束多年后才重修。

  1984年,笔者为搜集资料,前往墓地查考。事前经多方打听,得知了一些墓葬特征。但因墓碑尚未补刻上死者姓名,只能根据打听到的情况,细加查寻辨认,终于找到。坟墓呈长方形,由花岗岩砌成的三层墓台一端,立着一块有顶盖有底座的石碑。上面镶着一块富有中国传统纹饰风格的汉白玉石浮雕。浮雕的中心,是一朵盛开的荷花,被饱满的谷穗围成一个别致的花圈。上方横贯着带有两个垂结的绶带,四个角落还有四朵小花拱卫着。这是林徽因生前参加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一块纹饰的刻样。但人民英雄纪念碑尚未竣工,林徽因就去世了。这块浮雕刻样安在她的墓上,是对她生前忘我工作精神和艺术创作成果的一种嘉许。浮雕顶上,横放着墓碑。当初,上面刻字是:“女建筑师林徽因之墓”。然而,当林徽因在地下安息11年之后,“文革”开始。矢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林徽因,怎能逃脱“封资修”的罪名?墓被砸毁,墓碑连同那块汉白玉石浮雕都横遭厄运,统统打翻在地。笔者见到重修的墓时,浮雕左上方还留有海碗大一块被砸的缺口,当即拍了一个镜头,记录下一道历史的伤痕与浩劫的印记。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里,墓位排列整齐,都有大体相似的规格与形制。碑上无字,就无从最后确认墓主。为取得准确依据,笔者走访了公墓管理处查档。档案上记载的墓位编排,是选取某些汉字代表组别,再作序列编号。林徽因墓位是:2墓区,“结”字组,20号,与实地所查相符(后来墓碑才补刻上死者姓名)。
  四个名人中,第三个去世的是陆小曼。时年62岁。
  1931年,徐志摩坠机身亡的悲剧发生后,陆小曼备受责难,身受种种压力。她猛然警醒,痛悔前非,认识到在徐志摩坐机失事诸多复杂因素中,她自有其咎,但“万千别恨向谁言”?从此,洗净铅华,深居简出,闭门度日。她有多种疾病,为镇痛和麻醉自己,对鸦片的依赖日甚一日,无法自拔。她对知交赵清阁坦言:“我已生趣索然,这不过是慢性自杀吧!”她对徐志摩心怀内疚,决心利用余生编撰《徐志摩全集》,以偿“遗文编就答君心”之宿愿。
  陆小曼将收藏的徐志摩遗稿、日记、书信,连同业已出版的著述,编撰合成全集,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岂料“八一三”战事爆发,商务印书馆内迁重庆。八年抗战,出书事自然被搁。胜利后商务印书馆回迁上海,但几经辗转,书稿已不知去向。1954年,北京商务印书馆突然来信,说全集稿子找到,因不合时代要求,暂无法出版,材料如数退回。陆小曼欣喜若狂,悉心保藏,遂成了1983年商务印书馆在香港首版面世的《徐志摩全集》原型。
  1949年以后,上海有过一段社会风气甚佳时期。在那样的大环境下,陆小曼戒了鸦片。多才多艺的陆小曼,早年曾拜名师学过画,其山水画颇受人赞赏,于是进了上海国画院为画师。1964年还为成都杜甫草堂画了四张子美诗意山水条幅。此后,她身体日衰,病重住院。她预感将不久于人世,就对几位来探病的好友说,但求“将来能埋骨在志摩的坟穴里”。果然过了几个月,陆小曼就默默地带着幽怨弃世了。她无儿无女,身边冷冷清清。她生前不善理财,死后萧条,连殡葬用的一件新衣也没有,只穿一件满是破绽的旧棉袄。她的好友女作家赵清阁目不忍睹,送了她一套新的绸衣衫裤入殓。

 

  陆小曼葬身何处?笔者最初在赵清阁遗作里找到线索。她说,“文革”开始,“亡人们的殡仪馆也多拆迁,小曼落得死无葬身之地,骨灰无人接管,只有遗憾地合葬在万人坑里”。赵清阁还提到“文革”结束多年后发生的一件事:“几年前她(陆小曼)一个在台湾的侄儿为她在苏州建了一座衣冠冢。”此说似乎有误。因为“文革”中赵清阁本身也受冲击被审查,上述情况只能是听人所说;再说,经过“文革”那场浩劫,陆小曼衣冠哪有可能还留存于世呢?
  正茫然之际,意外得知,徐志摩的外甥女陈胜吾从美国回上海探亲,于是设法跟她电话联系查核。陈胜吾回答,“文革”中徐志摩被扣上反动文人的帽子,挨批判,在上海的诸亲都人心惶惶,自顾不暇,实无法关注陆小曼的骨灰下落。关于苏州衣冠冢事,她不知情,待向亲友打听看看。没几天,她又来电告,陆小曼墓确在苏州。墓址是:洞庭东山,华侨公墓,特级中区9排。还说,徐志摩的堂侄徐炎也住上海,正打算赴苏州一查此事,就介绍我跟徐炎联系。
过了几个月,徐炎先生给我来信,还附有他拍的墓照。从照片上看,陆小曼墓为石材,墓碑右上方有陆小曼小照。徐炎介绍,那是陆小曼年轻时的留影。墓碑正中刻字是:“先姑母陆小曼纪念墓”,落款是“侄陆宗麟敬立”。墓碑分明写的是“纪念墓”,而非赵清阁所说“衣冠冢”。墓内有骨灰吗?有衣冠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徐炎先生也闹不清。后来,他通过当地兼职看墓的乡民,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一手操办建墓事宜的陆宗麟儿子邱权先生。原来,陆小曼墓是由台湾一个侄儿出资的,落成于1988年。建墓时,陆小曼骨灰早已无处寻觅,仅能找到一些陆小曼生前用过的物品,如碗、筷、杯、匙、笔墨之类不易腐烂之物埋人。自徐志摩坠机身亡后,陆小曼在病痛中度过了34年,临终唯留一愿,死后能埋骨在徐志摩坟穴里。她哪里料到,经“文革”浩劫,她和徐志摩的尸骨全都糟践,灰飞烟灭,尸骸均无,何谈合葬。
  四个名人中,张幼仪是最后去世的,享年88岁。
  当初,徐志摩提出跟张幼仪离婚,引发了父母的极端不满。婚变后,徐父即中断了对他的经济支持,并收张幼仪为干女儿。从此,张幼仪一直生活在徐家,帮助管理徐家产业。为使儿子徐积锴能得到良好教育,张幼仪把儿子从海宁乡间接到上海、北京上学,终于在交通大学毕业。继而,又为儿子物色了媳妇,还帮助抚养孙辈。解放前夕,徐积锴赴港转美。尔后,张幼仪也赴港,认识了邻居一个叫苏季子的医生,并结了婚。直到苏季子去世,她才赴美与儿孙团聚,尽享天伦之乐。
  在美国,张幼仪的经历与身世,于无意中被她的侄孙女张邦梅得知。张邦梅正在哈佛大学攻读中国文学,幸运地撞上这绝好的题材,就决心为自己的姑婆写个传。她历经几年采访,终于完成了张幼仪口述传记《小脚与西服》。
  遗憾的是,《小脚与西服》尚未出版张幼仪就去世了。她的丧礼是在纽约皇后区公园路附近一座红砖教堂里隆重举行,出席者有二三百人。
  《纽约时报》作了专题报道,摘录如下:
  “近代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张幼仪女士,已在上周六(二十一日)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纽约曼哈顿寓所,享年八十八岁。”
  “张幼仪的家庭在一九四九年以前的中国,颇具影响力。她的两位兄长张嘉森(君劢)和张家璈(公权)都是财经界和政界的著名人物。张嘉森曾任民社党主席,《中华民国宪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他亦为一著名哲学家。张嘉璈曾任国府中央银行总裁、铁道部长等职。”
  “张女士于一九二七年出任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副总行长。……张女士于一九七六年移居纽约皇后区雷哥公园。张女士有十个孙辈与曾孙辈。”
  对于名人的最后归踪,有心人更喜欢了解其墓葬,因为它常常会反映出一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褒贬。笔者收集的史料中,久久唯缺张幼仪的墓照。最近幸得陈胜吾辗转寻得寄来,其中有张幼仪墓的灵位碑照片。碑的上方横刻着死者英文姓名,还有生卒时间:1900~1989,下方是个十字架;右边竖刻着四个硕大的楷书汉字,即死者原姓名前冠上再婚夫君的姓:“苏张幼仪”。
  跟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相比,张幼仪的身后诸事最为圆满。
  现在,张幼仪还平平安安地长眠在纽约市郊风景优美的“芳诺依福”(FERNOEIFF)墓园里。


徐志摩墓图片来自“金荞麦”博客
http://house.focus.cn/msgview/1443/171147859.html
林徽因墓图片来自:吕小佐
陆小曼墓图片来自:“遥远的路程”博客:访陆小曼墓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e169c01009cy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