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笑满墓园

尤今
添加时间:2010-01-02

——罗马尼亚游记
闭封自守 与世无争

  那天早上,乘搭火车来到了罗马尼亚最北端的城市沙图玛马帝勒(Sighetul Marmatiei),随意找了一所旅舍,丢下行李,立刻便去找计程车。
我和詹一心想要去看的那个地方,坐落于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村庄萨本塔(Spanta),距离这儿,大约有二十公里的路程。
广场上,静静地停着几辆计程车,其中一名司机从车里探出头来,朝我们露出友善的笑容,以蹩脚的英语问道:“你们,是不是要去欢乐墓园?”
啊,一猜便着,这么机灵!满心欢喜地上了他的车子。他要求来回车资一万六千雷因(约合新币八元),觉得合理,便一口答应了。罗马尼亚计程车的收费一般上很低,通常短程车资每趟才几百雷因,因此,能一口气赚上一万多雷因,是一笔很丰厚的收入了。难怪发动引擎时,这名样貌斯文的司机,忍不住欢快地起吹起了口哨。
  萨本塔这个地处荒僻的小村庄,居民仅有寥寥的五千人。多年以来,他们都在闭封自守的情况下,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外界任何的变动都影响不了他们,他们自得其乐地保存着传统的生活习俗,充分地显现了自力更生、不畏困难的坚毅性格。在这里,多子多孙是天赐福分,家中每名成员都安份守己地各司其职 ━━ 男人上山伐木、女人操持家务、男孩照顾家畜、女孩负责园艺与编织。他们多数信仰希腊正教,每逢星期天,男女老幼都穿上传统服装,快快乐乐地上教堂去。

欢乐墓园  举世无双

  我与詹,这一回不惮其烦而又不远千里地绕道而来,要看的,不是这个恬静雅丽的小村庄,而是位于小村庄里那个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坟场。这个坟场,有个大胆独特而又耐人寻味的名字:“欢乐墓园”(THE MERRY CEMETERY)。
  那天早上,天气极好,干干净净的天空,一丝绉摺也没有,整片都是恬蓝色的,显得壮阔而又亮丽。车子在马路上飞快的奔驰着,名字唤作哥扎百鲁的这位计程车司机,十分健谈。英语在罗马尼亚并不很通行,然而,令我极端惊讶的是:哥扎百鲁居然掌握了足以让他表情达意的英文词语。通过攀谈,我方才了解,这位外表温文尔雅的计程车司机,以前原本是在罗马尼亚政府部门里担任文员的。一九八九年,罗马尼亚政体改易,实行经济改革,他当机立断,改行当计程车司机。他微笑地说:“当计程车司机,有机会和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打交道,不就等于是文化大使吗?再说,这份工作,时间和行动,都同样的自由,我可以说是来去自如的,什么时候想回家看看妻子和孩子,驾了车子,轰的一声,便到家了,不像以前,朝九晚五,老是被工作绑得紧紧死死的,动弹不得。老实说吧,生命苦短啊,我们应该宠宠自己,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啊!”
  我心里想:哥扎百鲁改行当计程车司机最为主要的原因,恐怕是要增加收入吧?在罗马尼亚从事固定的工作,薪金极低,就以大学毕业的教员来说吧,月薪只有寥寥的二十五万雷因(约合新币125元),至于从事劳力工作者,月薪仅仅十几万雷因(不足新币百元)。改行当计程车司机而又做游客生意的哥扎百鲁,收入肯定比当政府文员丰厚得多。
  谈着、谈着,车子慢慢的驶入了萨本塔村。为森林所环绕的萨本塔村,可说是“林木之乡”,村民对于当地的“森林之宝”栎树,已爱入心坎,髹之、用之、雕之,举凡住屋、教堂、家具、手工艺品、装饰物,全都是木的、木的、木的。栎树之身、栎树之魂,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哥扎百鲁驾着车子在村里兜了几圈,让我们略略的体会体会小城风情之后,便在我们渴切的引颈期盼中,驶向了“欢乐墓园”。
  车子一驶近那儿,居然便有一串又一串或清脆、或辽亮、或豪迈、或稚嫩、或娇柔的笑声,源源不绝而又不可思议地从墓园中传了出来。下了车子,急不及待地迈入这个闻名遐迩的坟场里。

设计墓碑另辟蹊径

  两千多个坟墓,井然有秩地排列着。最攫人眼目的,是那个个设计新颖的墓碑。木质的,每个都髹上了缤纷的色彩,绘上了生动的图画、写上了有趣的墓志铭。此刻,正好有几位教员带领一群小学生前来参观,只见他们分别站在不同的坟墓前面,一边津津有味的读着那些趣味盎然的墓志铭,一边肆无忌惮地发出了惊天动地的笑声。这些笑声,不但把坟场原该有的那种肃穆阴森的气氛驱赶殆净,而且,还把一种明朗欢快的气息带了进来。
  被这些由衷地发自内心深处的笑声渲染了,平生第一次,我站在死人处处的墓园里,不由自主的流出了满脸的笑意。
  “欢乐墓园”是于1930年由萨本塔村的一名雕塑匠史丹巴特拉斯(STAN PATRAS)所创设的。他生于木雕之家,拥有着世代相传、精湛已极的雕塑技术。
  在史丹巴特拉斯的观念中,死亡是通向永生之路(当然,他指的是自然的死亡),因此,六十余年前,当他为村中的一名死者设计墓碑时,大胆地摒弃了传统那种正经八百的严肃做法,另辟蹊径。首先,他依死者的性格特色、职业或兴趣,在墓碑上刻出种种生动有趣的图画,再把图画髹上各种鲜丽的颜色;接着,他为每一个墓碑钉上一个巨型的十字架,再把十字架涂上象征着自由与希望的天蓝色,整个墓碑,看起来温暖而温馨、和谐而又亮丽。
  值得一提的是:萨本塔村盛产的栎木,木质坚实耐用;史丹巴特拉斯利用栎木来设计墓碑时,还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来保存木质以防止墓碑腐朽 ━━ 栎木砍伐下来以后,他将树身曝晒一两年,然后,切割成大小不同的形状,再将它们曝晒几个月,等木头里的湿度全去了,才开始动工。
  他制作的墓碑,新颖别致,深受欢迎,四年过后,他又动脑筋,在原本以图为主的墓碑上,加入短诗短文以记念死者。这些生动活泼的短诗短文,充满了令人难忘的机智与惹人发噱的幽默,为了增强戏剧效果,史丹巴特拉斯还运用了大量的古诗古词、土话土语,有时,甚至故意使用拼音错误的语言。这些墓志铭,多数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成的,他人在读着时, 好似亲切地聆听坟里的死人通过文字来倾诉他内心的世界。每一则墓志铭,都有着全然不同的个性,因此,整个坟场,就好像是一个万花筒、又好像是一部幽默大全的书,每一个色彩缤纷的墓碑,都标志着一个不同的人生,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被言简意赅而又活泼生动的碑文痛快淋漓的描述出来,整个坟场,充满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欢乐气氛,这可说是对黑色死亡一种大胆的挑战,也是对永生一种美丽的赞歌。

创意精神永垂不朽

  非常遗憾的,我不懂罗马尼亚文,那些令观者嘻哈绝倒的墓志铭于我而言,和天书并无两样;然而,墓碑上的图画,却让我在墓园中流连忘返。有些墓碑,正反两面都刻有图画,正面的图画展示了死者生前的职业,背面的图画则清楚地揭示了他的死因。
  比如说,其中有个墓碑,正面刻着一个男人忙于制作一张桌子,背面呢,则刻着同一个人驾着一辆火红的车子 ━━ 这说明了那位男人生前是个木匠,他是因车祸而死的。
  另一个墓碑,正面刻着一名妇人,右手抱着一个婴孩、左手牵着一个孩子;背面则刻着她身陷火海的图像 ━━ 这说明了少妇死时育有两名孩子,她是在工厂一宗意外爆炸案中致死的。
  “欢乐墓园”,可说是萨本塔村的生活缩影。牧羊人、农夫、樵夫、织工、木匠、雕工、裁缝、家庭主妇、商人、医生、音乐家或是酒鬼、赌鬼,全都不分尊卑地、平和无争地埋在同一个坟场里。据说当他们撒手尘寰而送来这里埋葬时,他们的亲属不以悲泣来哀悼,反之,他们开怀痛饮、击节欢歌。在这儿,死亡之路不是黯黯淡淡地伸向无边无际的黑暗的,反之,它开开阔阔地通向无止无尽的永生。以“欢乐”一词来为墓园命名,是颇具争议性的,因为有人认为它荒诞不经而又有违孝道,然而,坦率朴实的史丹巴特拉斯却认为:把死亡当永生来庆贺,是深化了死亡的意义,他亦认为他向人们展示了他们所看不见的另一个生命层。
  史丹巴特拉斯于1977年逝世,然而,他将喜乐灌注于死后生命的那种充满了创意的精神,却永垂不朽地留存于人世。现在,“欢乐墓园”已成了罗马尼亚一个永久性的“博物院”,世界各地不远千里而来的游客,都能在“欢乐墓园”一个显著的位置上,看到刻在墓碑上史丹巴特拉斯那张欢愉的笑脸,这张笑脸,向世人展示了一种以永生的欢乐战胜哀恸死亡的骄傲。
  走出浸在笑声与笑意里的“欢乐墓园”,在大门口回首一望,蓦然发现:整个坟场,犹如一个繁花似锦的大园圃,而那些色彩鲜丽的墓碑,就好像是园圃里一株一株“风情万种”的植物,它们沐浴在温柔的阳光里,恬然地朝天地万物露着安详的笑靥!
  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了听闻死亡鼓盆而歌的庄子。我想:史丹巴特拉斯其实不是一名雕塑匠,他是罗马尼亚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哲学家!
……
  啊,在罗马尼亚北部这块淳朴的土地上,生命的乐章,飘满了快乐的音符,就连死后的生命,也充满了令人愉悦的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