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文化展和风味小吃长廊

添加时间:2007-04-08

                
       
北宋诗人黄庭坚有诗云:“一原风俗异衣裘,流落来从绵上州,未到清明先禁火,还依桑下系千秋。”这是诗人清明时节流落外乡时所作,他思乡心切,想起了故乡清明节的两个风俗:禁火和荡秋千(古称千秋,后为避忌讳,改为秋千)。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清明节被赋予了许多内容,比如,扫墓——冬去春来,草木萌生,有必要给先人的坟茔填土除草;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为了防止寒食伤身,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农耕——农谚有云“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等。清明来临,人们出行到户外,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斗鸡、拔河。通过这些活动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春和景明,表达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因此,古代清明节的内涵极其丰富,从来就不是一个只知到先人墓前焚香烧纸、悲悲切切的节日,而更多地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如励精图治、锻炼身体、抓紧时间春耕等,真正当得起“清明”二字。
  遗憾的是,当今的清明节只剩下祭祖扫墓,称为“节日”名不符实。
  诚然,传承清明文化,不仅在于继承传统、革除陋习,还在于推陈出新。金宝山艺术园林在清明节期间除举行种种纪念活动,还举办清明文化展和风味小吃长廊,“清明文化展”图文并茂地介绍古代清明节的各种习俗及演变,“风味小吃长廊”出售品种丰富的老昆明传统风味小吃。这个举措的出发点,是呼唤清明节的文化回归,希望那个深情和愉悦的清明节重新回到大众的生活中。令民众在缅怀先人之余,能得到一些教益和思索,既与清明文化一脉相承,又与时代脉搏相呼应,不失为真正的与时俱进之举。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如何让清明节变得文明起来?让清明节回归“清明”,当是其应有之义。
        摘自《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