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 我带一束鲜花来看您

添加时间:2016-09-12

数百位市民在金宝山向逝去教师致敬

 

   

910,天空下着小雨。已71岁的林慧来到金宝山艺术园林教师园,找到3232号这个在她熟记心底的坐标。“父亲,我来看您了。”摸着墓碑上的黑白照片,已逝世38年的父亲林之音当初站立讲台的样子,又一次浮现在林慧眼前。

在这个云南省唯一的教师园里,安息着包括林之音在内的2000多位老师。又是一年教师节,和林慧一样前来悼念逝世教师的有数百人,他们中有逝者家属,也有素昧平生的教师同行。从20069月连续举办至今,这样的悼念活动,正好十年。

 

讲台、红烛、书本

无一不在诠释教师们的辛勤一生

站在教师园长一百二十米、高四米六的主景墙中央象征知识之门的汉白玉雕塑下放眼望去,极具教师职业特点的墓型分布在郁郁葱葱的松柏和金叶女贞林间。“毕生求证X+Y=爱,终解得宽仁律己一身正气。”这样的墓志铭不禁让人猜想,这或许是位数学老师。不同于其他墓园,诠释教师职业特点的墓志铭,以及特有的讲台、教鞭、红烛、书本、钢笔的设计元素,无一不在诉说已逝教师为教育事业所付出的一生。

910上午10点,数百名市民和金宝山员工一起,手捧鲜花来到教师园,向知识之门和墓位献上了一朵朵黄色菊花,向为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的老师们表达深切怀念。

张老师把手中的鲜花敬献到一位素昧平生的老教师墓前,在偌大的教师园里并没有安葬着张老师的亲人,但他几乎每年都会在教师节这天前来参加活动,他觉得,这是对老师们另一种方式的尊重。78岁的张老师从事教育事业38年,“我喜欢这里的文化氛围,喜欢和诸位老师作伴,所以金宝山教师园就是我将来最好的归宿。”

 

一家四代

传承教育事业

林慧也是此次教师节纪念活动的参与者之一,在教师园里安息着她的父亲林之音。手捧鲜花,林慧在父亲墓前深深鞠躬,在教师节前看望父亲,林慧觉得是对当了一辈子老师的父亲最好的尊重与慰藉。

“远方飘来《放马山歌》、《小河淌水》、《猜调》、《绣荷包》、《赶马调》、《耍山调》……的歌声,它们源自云岭山乡,它们出自先生笔下。”林之音的墓碑前是一本打开的石书,这句话被刻在“书”上,浓缩了林老先生的一生。林之音是教师园里的名人,以隶书字体镌刻于墓碑背面的墓志铭记叙了他的生平:生前为云南省三、四届政协委员,中国音协会会员,西南音协执行委员,云南省文联委员,云南省音协理事,2006年追获20世纪“云南文学艺术卓越贡献奖”。

在外孙女钱英的记忆里,外公林之音是个严厉且严谨的人,“小时候看外公教学生吹长笛,容不得学生有一丝马虎,反复示范训练,直到教会为止。”

“他把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奉献给了音乐教育。”钱英说,受到外公的影响,家里四代人中,不少人选择成为教师。从林之音开始,妹妹、女儿、孙女、重孙等都传承了这份闪耀着“知识的烛光”的神圣职业。“但遗憾的是,外公一直很忙,他一生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却唯独没能将毕生所学的音乐造诣传授给子孙后代。”

现在的钱英也是一名老师,从事英语教学。尽管没能从外公处传承音乐造诣,但从出生起就和外公住在云南艺术学院的钱英从小就接受书卷的熏陶,从懂事开始,看着外公站立讲台的样子,心底便立志要成为外公一样的优秀教师。

 

逝世头一天

还在为教书育人而忙碌

林慧是林之音的小女儿,在她看来,父亲心中排名第一的是教学与国家,其次才是家庭。“只要是国家号召,父亲就会在第一时间响应。”在林慧15岁时,父亲将她送到西双版纳支援边疆,一去就是35年。不仅如此,林之音本人也一生为教育付出。“原本父亲60岁可以退休,忙了一辈子,总要回家颐养天年,可父亲不愿意退休,他说,国家这么缺教师,自己不能退休。”在林之音65岁之后,身体开始走下坡路,去不了学校,他就把学生叫到家里,一对一地教学。“直到父亲逝世的前一天,他还在为选拔音乐人才忙碌。”1978630日,林之音病逝,享年69岁。

林慧说,这已经是父亲安息在金宝山教师园的第十个年头,“此前父亲安葬在另外一个墓园,自从十年前得知金宝山首创教师园后,就毅然将父亲的墓地迁到这里,我想这也是父亲所希望的。”林慧说,这也算是对从教一生的父亲的一份回报,“教师园就是教师最好的归宿。”

 

——《都市时报》记者 王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