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生命公园 金宝山又逢清明

添加时间:2014-04-05

                    ------英魂精神常缅怀 绿色祭扫成风尚

     
                          金宝山礼仪队带领公司员工为革命先辈敬献鲜花
    4月2日上午,金宝山艺术园林于清明之际,在军魂园举行了“我们的节日•清明——纪念为祖国、为云南作出贡献的人们”主题活动。怀着深深的缅怀之情,金宝山员工和市民朋友献花队伍来到军魂园和“忠诚卫士英烈广场”献上鲜花,将追忆与哀思化作祈福、告慰的话语,永远铭记、怀念园中革命先辈奉献无私的精神。今年是“生命公园•金宝山”走过的第14年,也是金宝山自2007年全国首创清明文化节后的第8个清明文化节。
    又逢清明,金宝山内松柏盈动,黄菊悄然,不少市民以鲜花代替传统纸钱,以绿色祭扫的方式追思逝去亲友。“最近几年关于绿色祭扫的宣传倡议很多,家里孩子们也高度认同绿色祭扫,的确,水果、鲜花加上家人们一团和气其实也不错。”一早赶来祭扫的张芳阿姨说,金宝山也表示,清明节是中国户外活动人数最多的一个节日,这种以家庭为单位、以祭扫为中心的活动,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血脉认同,其2007年全国首创清明文化节的本意也正在于,一个承袭传统又与现代生活兼容的清明节,一个文明、现代、多样化的清明节,才符合时代赋予的责任,才能承载民族文化的延续。
    的确,随着历年清明文化节的举办,市民对清明文化的认知正在悄然发生可喜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清明节的历史渊源,领悟到“清洁明净”的本质含义,低碳出行和绿色祭扫的人数正逐年增加,鲜花祭扫、音乐缅怀、家庭聚会也成为了市民乐于接受的方式,随处可见。“祭祖大典”庄重肃穆、人头涌动;“纪念为祖国、为云南作出贡献的人们”歌声激昂;“鲜花换纸钱”传播着文明风尚;“雅韵追思”音乐承载着深情的思念;“清明小吃长廊”广受欢迎;不少家庭在桃红柳绿之中享受天伦之乐,呼吸着大自然清新的空气……这些明显变化是金宝山清明文化节历年不懈追求的结果,也折射出城市文明进程斑斓的光影。
    金宝山总经理田军介绍,清明这个传统节日应该具备与时代匹配的文化特征,纪念文化应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纪念先烈先贤先祖弘扬民族精神,通过举办“纪念为祖国、为云南作出贡献的人们”,实现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和光大,在思想范畴内,达成对民族精神的认知和统一,并将其转化为热爱祖国和家乡、积极建设现代社会的动力。一直以来,“纪念为祖国、为云南作出贡献的人们”主题活动都是金宝山清明文化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些社会团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展览、演出、歌咏、宣誓、敬献鲜花等多种形式,完成精神的传承和延续,从中汲取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自2007年至今,金宝山已连续举办了八届清明文化节,从“中国现代陵园(金宝山)论坛”的开设,到“文明祭扫万人签名”,从“文明祭扫•平安清明”宣传活动”,到“公祭先贤先祖”,以及“清明节给亲人的一封家书”“雅韵追思”“清明文化展”“鲜花换纸钱”“清明小吃长廊”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一路走来,金宝山都不改初衷,一直在不断地尝试创新,探索多种方式,搭建不一样的平台,使清明节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多的文化内涵,符合这个节日“清洁明净”的涵义。
    走过十四年的探索和追求,“生命公园•金宝山”这一品牌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殡葬改革任重道远,金宝山将一如既往,努力探索、创新和实践,不仅将奉献一个更为优美的园林,也将让这里承载更多的城市人文,让人们在这里能够读懂时光赋予这个城市的记忆,以及多姿多彩的人文文化给予的心灵启迪。  
     
                     客户为逝去的亲人演唱缅怀歌曲
现场特写:
最美黄菊献“天使”
    细心摘除每一片枯叶,精心整理每一瓣细黄花蕊,只为把最美黄菊献给最可爱、可敬的人。
手持菊花的刘为民在“驼峰天使”黄欢笑墓前停下,把细心整理后的黄菊轻轻放在墓碑前,并深深滴鞠躬致哀……细微而认真的行动表达着他对黄欢笑的无限敬仰。
    黄欢笑是抗日战争时期驼峰航线最前线医院的唯一一名中国医务人员,也是唯一一名女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她和美国同事们在云南为抢救来华参战的美国空军战斗人员并肩工作,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她最美的时光都留在了云南,我们作为云南人怎么能不感动。”作为军属的刘为民,每年清明到金宝山给家人扫墓的时候,都会为黄欢笑等烈士英雄献上一支黄菊,以表达他的崇敬之意。“他们为国家、为世界和平而贡献,他们的事迹值得每一个人铭记。”
    话语未毕,走过的祭扫者又在黄欢笑的墓前放上一束黄菊,晨光中花儿素雅吐蕊,仿佛默默讲述着关于这位远逝“天使”的传说,及人们浓浓的思念……

教师园中寄哀思
    八旬高龄的杨万树老人蹲下身子,一边用手轻抚教师园里妻子的墓碑,一边用纸巾认真地擦拭每一个角落。“金宝山管护得蛮好,墓碑上面挺干净。”杨万树老人有些欣慰。
     杨万树老人是从东川专程赶来的,尽管这几年腿脚有些不便,但一年6次固定扫墓,风雨无阻,“她是外省人,只有我一个至亲。”这口中的她,就是杨万树老人的爱妻吴秀琴,一位华北籍的小学教师,两人相识于“建设北大荒”的时代大潮中,旋即相爱,情定终身,1962年,吴秀琴随同杨万树老人来到云南,成为了东川一小的一名教师,手执教鞭25载。
     讲述中,杨万树老人仿佛回到了与妻子共同生活的幸福时光,眼泛泪光,他记得她“心肠特别软”,经常带自家饭菜给条件不好的学生“加餐”;他记得她什么课程都要教,停电时在微弱的烛光下继续修改教案,常到夜里十一二点;他记得她最爱与孩子在一起,离休后在家坐立不安……
现在,杨万树老人的外孙也成了一名人民教师,陪着他一同来扫墓,杨万树老人说,这就是传承。
                                 -----选自2014.4.4《昆明日报》记者严天秀报、刘婷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