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颂英雄 文明祭祀树新风

添加时间:2013-04-04

                         ——金宝山荣获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称号

    肃穆的音乐在金宝山艺术园林缓缓奏响,手持鲜花的市民慢步走向军魂园祭奠革命先烈。昨日(4月2日),由云南省文明办、昆明市文明办主办,西山区文明办、金宝山艺术园林承办的“我们的节日•清明——纪念为祖国、为云南作出贡献的人们”主题活动正式开启,现场400余人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参加活动。据了解,今年3月金宝山获批由国家民政部命名的“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称号。
 

    
                              西山区志愿者向先烈敬献鲜花
军魂园中寄哀思
    “你们,像山岳忠诚地守护着这座城;你们,不是大江,却有比江水澎湃豪迈的雄心……”活动现场,男女声朗诵如涓涓溪水缓缓流淌在金宝山的每一个角落,不禁激起人们心中的涟漪,让人们重又忆起已逝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记者看到,军魂园里每一座墓碑前都安静地摆放着或白或黄的鲜花,它们随着春风的旋律轻轻舞动,这片片繁花寄托着人们的无限思念和敬仰。
    手持白菊的市民刘先生径直走向驼峰天使黄欢笑的墓前,黄欢笑是抗日战争时期驼峰航线最前线医院的唯一一名中国医务人员,也是唯一一名女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黄欢笑和美国同事们在云南为抢救来华参战的美国空军战斗人员并肩工作,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她最美的时光都留在了云南,我们作为云南人怎么能不感动。”刘先生告诉记者,他每年清明到金宝山给家人扫墓的时候,都会为黄欢笑送上一支鲜花,以表达他的崇敬之意。
据介绍,金宝山军魂园里共有2000多位革命军人安息于此,其中有13位将军、56位老红军,以及诸多老八路、老革命,英雄墙上镌刻着他们的简历,这着实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材。此外,具有代表性的主题文化园区还有永恒的课堂——教师园,艺术的人生——艺术名人苑,劳动者之歌——建勋园等。这些文化园区分别围绕“尊师重教”、“报效祖国”、“劳动光荣”理念建设,聚合了教师、文化艺术名人、劳模等社会群体。

香烛少了 鲜花多了
    在金宝山艺术园林里,记者发现这个公墓与以往到过的公墓有所不同,视线所及之处满是苍翠的松柏和鲜艳的花朵,的确,这里焚烧香烛的烟火气小了,祭祀鲜花的香气盛了。此时,张先生一家三口刚刚下车,准备到老父亲的墓前扫墓,老母亲则拿出一大塑料袋金银元宝、纸钱等祭祀用品,准备去焚烧,一旁的张先生则耐心地向母亲解释道:“现在早就不兴烧纸钱了,拿着碍事、不小心还会被风吹得到处都是,我们就到墓前给爸爸上一束花,跟他说说话不是多好嘛!”听了儿子的话,看了周围确实也没人烧纸钱,这位老人在家人的引导下,最终把祭祀品换成了两束鲜花。
    “老人们的祭扫理念毕竟根深蒂固,但几年文明祭扫活动下来,人们的观念正在缓慢地发生变化。”金宝山企业发展部负责人说,鲜花换纸钱的活动已经做了四、五年时间,为什么一个活动年年做,就是希望用这种坚持打动市民,让他们被文明祭扫新风尚所感染,代代传承下去摈弃陋俗。其实,鲜花换纸钱活动之初,并没有受到多少关注,甚至频频冷场,随着文明祭扫新风地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市民放下香烛、接受鲜花,这点从火热的活动现场可见一斑。
此时,参加活动的志愿者们发出倡议:摈弃陋俗,倡导新型文明祭扫。转变祭祀观念,树立文明祭祀理念,提倡崇尚科学、创建文明、树立新风,弘扬先进文化,从我做起,自觉摈弃不文明、不卫生、不健康的祭扫方式,破除烧香、点烛、焚纸钱、放鞭炮等传统习俗,力求以肃穆、环保、节约、安全的文明方式缅怀逝者,摆脱封建迷信的羁绊,严防发生森林火灾,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新风尚。

金宝山成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
  “站在烈士墓前,种一棵树、献一束花、放一曲音乐,带上我们无尽的哀思。”西山区文明办主任金川萍表示,希望能借“我们的节日•清明——纪念为祖国、为云南作出贡献的人们”主题活动,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倡导文明祭扫新风尚,通过缅怀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激发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促进市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营造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城市的文明首先是精神文明,金宝山从特定的角度,肩负文化传承的责任。金宝山艺术园林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7年金宝山举办第一届清明文化节开始就在不断尝试,搭建多种平台,探索多种方式,促进清明节的文化回归。为推进殡葬改革,国家民政部在全国分批命名殡葬改革示范单位,以此带动殡葬行业的全面进步和提升。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共有23家公墓,金宝山艺术园林名列其中,也是云南省唯一的一家。这位负责人表示,对金宝山而言是政府对企业工作的肯定,也是一份来之不易的荣誉。它敦促企业在各级民政部门的领导下,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为殡葬改革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今后,金宝山将继续坚持文化建园,通过对活动形式、组织机构、导游接待的不断提升和完善,力争为促进昆明市的文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回顾“生命公园”
    承托云南人历史记忆,传承云南人奉献精神。金宝山艺术园林于2000年正式开业,是集艺术、观光、纪念、历史、教育为一体的景观型生命文化公园。13年来,金宝山举办了各种类型的主题纪念活动,搭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教育平台,创造性地发挥了陵园的精神传承和社会教育功能,为昆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殡葬改革方面,金宝山积极推广新型葬式,创新现代祭扫方式,树立了现代陵园崭新的时代形象,探索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文化发展模式。
    除了军魂园、教师园、建勋园等主题文化园区,在名人纪念方面,金宝山以举办追思会的方式,倡导传承逝者的优秀精神品质,如2001年“云南的女儿回家——著名电影演员杨丽坤追思会”。2007年,金宝山在全国率先发起举办“清明文化节”,由8个活动组成的清明文化节,以“文明祭扫万人签名”在昆明市区拉开序幕。为提倡市民文明祭扫,改变传统观念,金宝山积极创新祭扫方式,“给亲人的一封家书”、“雅韵追思”等活动平台,都起到现代文明祭扫的示范作用。此外,金宝山还开辟了塔葬、草坪葬、鲜花葬、壁葬等多形态多风格的新型安葬形式,满足现代人的选择需求。
    如今的金宝山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基于“生命公园”的建设理念,金宝山规划出在景观绿化和生态环境与现代城市完全融合的建设方案并付诸实施。13年来,金宝山已经分片种下香樟、樱花、柏杨、桂花等乔木30万多棵,种植栀子花、红花积木、小叶女真、毛叶杜鹃、洒金柏等灌木类植物150万棵,成片培植了桃树林、马缨花林和银杏林,铺设草坪600多亩,种植花卉60万多株,累计投入资金达数千万元。至今,金宝山的绿化管理面积达700多亩,园区绿化率达86%以上。使得园区“一年四季春常在,桃红柳绿花如海”,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享受大自然情趣的休闲空间。
    历经十三载春秋,金宝山积累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纪念文化体系,已经成为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给未来留下了一处精神的源泉。它把书本、课堂上的知识用生命的形态来展示。直面生命故事的演绎,解读生命的珍贵,从人生价值的角度解析生命的内涵。它会带给人不一样的启迪和感悟,发挥“让历史告诉未来,用生命感动生命”的特定功能。

2008—2013年金宝山获得的主要荣誉:
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2013年国家民政部命名)
云南省文明单位(200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
经营性公墓先进单位(2008年云南省民政厅颁发)
云南省三生教育实践基地(2009年中共云南省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颁发)
昆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颁发)
             选自《春城晚报》4月3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