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山教师节系列活动启幕 你是我永远的老师

添加时间:2011-09-13

    九月,秋风飒飒,秋叶飘飘。这是秋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回报的季节……在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尊师传统的国度里,老师,是这季节的主题。10日,金宝山艺术园林举办了以“你就是我永远的老师”为主题的教师节系列活动,逾千参加者在青山绿水间,共同缅怀那些逝去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思念
    在花涛中绽放

    阳光下,每一块墓碑前,都有一束鲜菊绽放吐蕊,静静诉说着不舍与思念。10日上午,金宝山员工排着整齐的队伍,手捧鲜花来到教师园,举行了庄严肃穆的献花仪式。“花小情意深,我们要表达对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老师们的敬仰。”深深三鞠躬,献花者向教师园的600多个墓位都献上一束黄色的菊花。
投篮、弹珠珠、钓鱼、太空搬运、夹玻璃球......下午,教师节游园活动在文化广场举行,12个游园项目让参加活动的退休教师们如孩童般投入玩耍。除了花朵与笑声,教师园小广场还陈列着颇具古韵古味的“云南教育纪事”展览,展览分为八个主题,以云南教育为立足点,从开化启蒙的文庙儒学,延续到民国教育时期的杰出人物,集可读性、知识性为一体,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
“咔嚓!”60岁的刘先生拿着自家的单反相机拍个不停,今年2月,他刚离开一线教师岗位,此刻正在适应赋闲后的新生活。他说,那些文字图画,仿佛又让他找到了教师时代的激情,从这些细节上,也能让人感受到金宝山对教师的关爱、关怀。离休十数年的周老师则感慨这活动让他与老朋友有了见面的机会,也感谢金宝山的邀请“我们虽然离开了教育第一线,但是社会并没有忘记我们,真的挺欣慰。”
据了解,从2006年开始,金宝山都在教师节期间举办“感念师恩”主题活动,金宝山认为,教育精神的体现,既得益于老一辈教育家的楷模示范,更需要贯彻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行为之中。教育是富国兴滇之本,对那些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教师们,除了给予更多的尊重,还要彰显他们的精神力量。金宝山教师园的建设,就是培固人文根基。在长达一百二十米的主景墙上,配置了以教育为主题的多个文化景观,而安息在这里的教师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教育故事。正是他们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走过了不平凡的教育人生,从而体现了教育精神。

    拭碑
    回忆过往点滴
    78岁的杨先生蹲下身子,一边用手轻抚教师园里妻子的墓碑,一边用纸巾认真的擦拭每一个角落。“金宝山管护得蛮好,墓碑挺干净,纸上都没啥灰尘。”杨先生有些欣慰。
杨先生是从东川专程赶来的,尽管这几年腿脚有些不便,但一年6次固定扫墓,风雨无阻,“她是外省人,只有我一个至亲。”这口中的她,就是杨先生的爱妻吴女士,一位华北籍的小学教师,两人相识于“建设北大荒”的时代大潮中,旋即相爱,情定终身,1962年,吴女士随同杨先生来到云南,成为了东川一小的一名教师,手执教鞭25载。
讲述中,杨先生仿佛回到了与妻子共同生活的幸福时光,眼泛泪光,他记得她“心肠特别软”,经常带自家饭菜给条件不好的学生“加餐”;他记得她什么课程都要教,停电时点起煤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继续修改教案,常到夜里十一二点; 他记得她最爱与孩子在一起,离休后在家坐立不安......
现在,杨先生的外孙也成了一名人民教师,陪着他一同来扫墓,杨先生说,这就是传承。

    心声
   为学生付出多少都值得 
 
   在人群中,钟老师的气质挺出众,她从1966年走上讲台,一干就是一辈子,曾在晋宁、海口当过小学数学老师,想起自己的学生,声音也有些哽咽。她说,山里的孩子很朴实,冬天从山上跑来上学,就只穿一条小单裤,但对老师充满了敬爱,家里有点包谷都要带来给老师吃。为了这些孩子,钟老师付出的也很多,“做老师的从来没想过要什么回报,只要学生好就足够了。”
她觉得,金宝山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重要的传承作用。老教师身上最值得传承的就是默默奉献的精神,“老师是不求回报的。教师节时,往往学生的一个电话就能让我们感动很久。”国家很重视教育,她希望年青一代的教师能像老教师们一样,一心扑在教育上,“为学生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墓志铭 
    讲述教育人生

    2006年教师园揭幕仪式时,一位老教师曾抚摸着讲台雕塑说,这里的文化景观让人感到熟悉和亲切。今天他再到教师园,发现当年栽种的植物已郁郁葱葱,墓志铭文风深沉,颇能触动人心,每一段文字都在静静讲述着一个人的一生:
他们有毕业自黄埔军校,戎马一生,最后归于教书育人的国之军魂;有大时代背景下,毅然南下支援西南建设的北大学子;还有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归国的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却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云南,归老于此,安息于此。
有人桃李满天下,却终身未婚,身后事全由学校料理;有人一生奔波在云岭大地的丛山峻岭间,为云南矿学奠定基础;有人耗费毕生精力,开拓了云南的教育英语领域;还有人,坚守一个普通的教师岗位整30载,临终的愿望就是把10余万元积蓄全部用于捐助优秀学生奖励基金......
名师李嘉谟先生也安息于此,李先生作为一个跨世纪的百龄老人,不仅见证了云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更为昆华工校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与显赫的成就相比,他只留下了三句简单质朴的话——“我始终以从事教育工作为荣,以当一名教师为荣,以与同学们结下的深情厚谊为荣。”
“ 如乌蒙山上的一株小草,似金沙江一棵木棉,绿了大地,红了山头。只做那千红林里一抹红,万绿从中一点绿。” 这是一位援边教师的亲人的寄语。而另一段充满诗意的话是这样的:“半身方寸,体内流淌黑与白;光里刻着您的名字,从出生开始便等待着世界终将安静归还,恰好赶上这班船,通往秘境......彼岸寥廓,指间滴滴净水,将与生俱来的慈悲智慧撒播,把清风化作路标让追寻的人不再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