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是为了永远的铭记。
又到清明时,“2011年金宝山清明文化节”的重要内容“纪念为祖国、为云南作出贡献的人们”活动启动。在这个充满忧思的传统节日里,人们用一种最特殊的方式缅怀逝者。
清晨,金宝山的雾还未散去,缅怀的人群不断聚集。他们当中有英烈们的后代、生前的战友,但更多的是前来祭奠的普通人。国歌声响起,近千人庄严肃立,低头缅怀。将手中的鲜花化作祈福、告慰的话语。
清明晨曦,松柏盈动,黄菊悄然,淡香氤氲成一曲肃穆的思念之歌。
特别的缅怀
在纪念活动现场,舞台的喷绘背景上方“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鲜明,本次纪念活动由昆明市文明办、昆明市教育局、诺仕达集团、金宝山艺术园林主办。在清明节期间举办这个纪念活动,成为现代社会弘扬清明文化的一种方式。
“若是盼得哟,红军来哟,满山开遍哟,映山红”随着饱含深情的歌手的演唱,熟悉的音乐飘扬在军魂园,“看见你们格外亲”、“怀念战友”……一支支红歌伴随着舞蹈,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而“祖国颂”、“建设和谐大家园”等节目,又演绎出抚今追昔、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伴随着嘹亮的音乐,由献花仪仗队带头,缅怀的人们组成整齐的队伍来到军魂园火炬前,用代表着无限追思的鲜花祭奠革命先辈。人群中有这样一些特别的人,他们年近古稀头发花白,身上都穿着统一的制服,一身没有军衔又洗得发白的老式军装;而在同样发白的帽子上,一颗鲜红的五角星是他们共同的标记。
怀着深深的缅怀之情,献花队伍又来到了金宝山生命文化园“忠诚卫士英烈广场”。
“忠诚卫士英烈广场”以湛蓝的天空、长青松柏、鲜艳的五星红旗为背景,纪念碑屹屹而威。广场东侧,李钦、钟荐勤、和志虹三位维和英雄的雕像栩栩如生,英烈们铭记于此。广场上、维和英烈纪念雕像前,人们敬献鲜花,深情缅怀。
永远记住
记者发现,清明前来金宝山扫墓的人们时常都会前往三个地点祭奠军魂园、忠诚卫士英烈广场和艺术名人苑。
军魂园,1200多位革命军人长眠于此,这里的每一篇墓志铭都是一个感人的英雄故事。
墓碑前总是不断有人肃穆、敬礼和献花。几乎所有路过扫墓经过军魂园的人都会不自觉的停下脚步,或是静穆,或是献上鲜花。手牵孩子的,他们的长辈一定会把墓志铭上的故事说给孩子听,最后都不忘告诉孩子,记住,他们都是英雄。
军魂园一侧的艺术名人苑内,“云南的女儿”杨丽坤、“爱国华侨的一面旗帜”马铸材、云南地质先驱李希勣、京剧艺术家刘美娟……墓前人们同样深深追思。
而在忠诚卫士英烈广场上,鲜花花圈敬献在纪念碑前,“维和英雄”李钦、钟荐勤、和志虹的墓前摆满了黄菊。
记者了解到,金宝山艺术园林自2000年开业,历经10年建设已成为云南人民感受精神传承的“生命之园”。园内建有军魂园、艺术名人苑、边纵英烈广场、忠诚卫士英烈广场等景观景点,每年都会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成为一个感受精神文化的神圣之地。这里先后被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命名为“三生教育实践基地”;被昆明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昆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精神的传承
据介绍,从2007年开始,金宝山连续5年举办清明文化节,每届清明文化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举办“纪念为祖国、为云南做出贡献的人们”主题纪念活动。金宝山认为,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说,清明节应该具备与当今中华民族崛起相匹配的时代特征。在清明节期间,纪念先烈、纪念先贤,纪念为祖国、为云南作出贡献的人们,通过举办纪念活动,传承先辈们的优秀品质,培育爱国情怀,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最终在精神层面上达到认知和统一。
昆明市文明办副主任郭沫彪表示,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期间,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和诺仕达集团、金宝山艺术园林以“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为主题,举办“纪念为祖国、为云南作出贡献的人们”纪念活动,旨在祭奠先烈,引导人们在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增进爱国主义情感。与此同时,也希望以此号召广大市民树立厚养薄葬、文明清明的观念,让清明节成为一个文明的节日。
金宝山认为,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这个节日离不开追思、缅怀和纪念。在建党90周年的清明节期间,纪念为祖国、为云南做出贡献的人们,这本身就体现出传承和弘扬。传承革命先辈的品德和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应该是这个时代特别需要的精神滋养,也是民族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
现场特写:
特殊的粉丝
“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金宝山艺术名人苑传来动人的歌声。
位于杨丽坤的墓前,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双手打着拍子,神情专注地唱着《阿诗玛》。人们不由自主的被他的歌声打动,人群中有人向深深鞠躬有人献上鲜花。
墓碑上的杨丽坤的剧照勾起了人们对《五朵金花》和《阿诗玛》的回忆,墓碑后面象征着石林的假山下“云南的女儿”杨丽坤长眠于此。
老人起身从包里掏出一块手帕,轻轻拂去墓碑上的灰尘。
唱歌的老人名叫邵忠辉。“用现在时髦称呼,我就是杨丽坤的‘超级粉丝说话间老人可爱的笑了。
老人告诉记者,第一次看《五朵金花》是在1959年,那年他18岁。他永远都不会忘记第一眼在银幕上见到杨丽坤的心情,“五朵金花里,我对杨丽坤这朵金花可谓是‘一见倾心老人说,片里的杨丽坤纯朴、自然的美让他念念不忘。而当他在后来的《阿诗玛》中再见到杨丽坤时,他年少的心里就偷偷暗想,将来一定要找一位像“阿诗玛”一样的姑娘。
如今岁月逝去,阿诗玛已成为了邵忠辉老人最美的记忆。
“其实杨丽坤,是我们这代人在那个时代最美好的记忆。”邵忠辉老人凝望着墓碑上的阿诗玛告诉记者,来祭奠杨丽坤,一部分是祭奠自己逝去的青春,而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这位“云南的女儿”是应该被人们永远记住的。
送战友
“雅韵追思”现场,乐队正在演奏《送别》。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蹒跚地走到乐队跟前。老人穿着一身没有军衔又洗得发白的老式军装,同样发白的旧军帽上一颗鲜红的五角星格外显眼。
“同志,能帮我演奏一首‘驼铃’么?我要送给我的这些老兄弟。”说着,老人望向军魂园。
“驼铃”乐声想起,老人嘴里低喃附和着。
“这里有您的战友么?”有人忍不住问道。“小伙子,他们都是我的战友呵。”老人的眼眶渐渐湿润。
再次深深鞠躬
金宝山忠诚卫士英烈广场一侧,定格着三位维和英雄坚毅面容的雕像前,人们再一次深深鞠躬,向三位和平时代的伟大英雄致以节日的敬意。
古铜色的雕像清晰地勾勒出英烈们的相貌,栩栩如生。与雕像紧紧相连的是几块棱角明显、极具动感的石块造型,象征2010年1月13日,三位“维和英雄”在海地遭遇的里氏7•3级大地震。雕像的底座上,“维和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格外显眼。
细心摘除每一片枯叶,精心整理每一瓣细黄花蕊,只为了把最美、最动人的黄菊献给最可敬的亲人。细微而认真的行动表达着后人对英雄的无限的思念和深深的敬意。
在场所有人纷纷拿起黄色菊花,走到维和英烈纪念雕像前深深鞠躬,轻轻将菊花放在雕像前,寄托自己的深深哀思。“看着三位英烈的雕像,不由让人肃然起敬。”专程赶来祭奠的普通市民李永超告诉记者,现场的氛围深深地打动了他,“感动我的不仅是英烈的事迹,还有市民们自发的追思,让我深深震撼。”
军礼、队礼、深深鞠躬,人们用各自不同但同样有力的动作表达着对三位英烈的深深追思。
“明年清明节,我还要让爸爸、妈妈带我来看维和英雄,我们要一起带上鲜花来看他们。”一名系着鲜艳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告诉记者。
文章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