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山十年构筑公墓新面孔

添加时间:2011-04-06

                     
                   老人向革命先烈献上菊花,铭记一段历史、传承一种精神。

    荒草丛生,乌鸦哀鸣,气氛阴森……很多人说起墓地是什么样子时,这些词语总会跳出脑海。从10年前金宝山提出“艺术园林”这个概念时,他们就力图用“文化”和“文明”改变人们对公墓的看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0年弹指一挥,现在看金宝山的经历:屹立在西山脚下,滇池湖畔的“不朽的丰碑”军魂园、“永恒的课堂”教师园、“艺术的人生”艺术名人苑,以及边纵英烈广场、忠诚卫士英烈广场的精神震撼,每年“雅韵追思”流水悠悠的追忆,让人们开始默默地改变着对墓地的看法。墓地,可以是教育基地,也可以是艺术园林……

    文化清明
    年年纪念作出贡献的人们 
                       
    年年不变,一如既往。今年4月2日上午,800余人在金宝山军魂园参加了气氛肃穆的主题纪念活动——纪念为祖国、为云南作出贡献的人们。昆明市文明办、昆明市教育局、诺仕达集团、金宝山艺术园林的相关领导出席了活动并讲话。在清明节期间举办这个纪念活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弘扬清明文化的一种方式。
    从2007年至今,金宝山已经连续5年举办清明文化节。每届清明文化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举办“纪念为祖国、为云南作出贡献的人们”主题纪念活动。金宝山认为,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说,清明节应该具备与当今中华民族崛起相匹配的时代特征。在清明节期间,通过举办纪念先烈、纪念先贤、纪念革命先辈等纪念活动,在精神层面上达到认知和统一,培育爱国情怀,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开业10年来,金宝山依托园区丰富的人文资源,坚持不懈地发挥现代陵园的教育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搭建社会性教育平台,举办了许多纪念文化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对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三生教育,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一直以来,金宝山依托军魂园、边纵英烈广场、忠诚卫士英烈广场等景观建设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已经形成了独有的纪念文化体系,其运作模式和教育功能日臻完善,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和三生教育来说,它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种社会资源。这种教育方式,完全有别于书本中、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它或是通过一个个人生故事,或是通过许多人参与其中的历史事件,或是通过不同群体的奋斗历程,让人们近距离地感受到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背景,感受到先辈们无私付出的人生明证。从而使人们能够对爱国情怀以及人生价值,有一个具体的参照坐标,获得实际的效仿和思想启迪。
    今后,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金宝山将继续坚持文化建园,通过对活动形式、组织机构、导游接待的不断提升和完善,为促进昆明市的精神文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正如昆明市文明办副主任郭沫彪所说:“祭奠先烈,弘扬传统,文明祭祀,献一束花,植一棵树,讲一段往事表达哀思,提倡网上祭奠、公祭悼念等现代方法祭祀,节俭祭祀,树立厚养薄葬新观点,提倡对在世老人尽孝心,提倡环保安全祭祀,通过主题活动,动员市民从祭奠先辈缅怀英烈中汲取精神力量,加强品德修养。”

    文明清明
    一朵鲜花寄托永远的追思
    此刻,我们对安息于此的共和国的开创者和建设者们怀着深深的敬意,他们穿越烟火风云,历经沧桑磨难,始终顽强而执著地探索前行。他们曾是时代先驱,引领着广大的人民,从血泪悲耻中,走向自立、自强,一直到今天的卓越辉煌。他们的人生价值,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衰减,反而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被一代代继承下来。
    春风暖暖,就在安葬“阿诗玛”杨丽坤女士不远处,一个墓碑前,王先生轻轻地把一束鲜花放在母亲的墓碑前,静静看着母亲的遗像。王先生的妈妈是甘肃人,按照传统应该落叶归根回甘肃。但王先生对记者说,母亲喜欢昆明,生前来到金宝山看了之后,就被这里的景色和氛围吸引,加上母亲很喜欢杨丽坤。王先生说:“鲜花和纪念是最好的搭配!”
    除了王先生,陪着奶奶来的张先生也带着一束鲜花。他说,每一次来到金宝山,看到这么多革命先辈就会肃然起敬。王先生认为,金宝山每年的活动能够让来这里祭扫的市民在享受园林艺术美景的同时,寄托对逝者的思念。
    记者在金宝山看到,许多人还是带着孩子来的,他们在先烈的墓前,给孩子们念着墓志铭的同时,也在给他们讲着一个精彩的人生故事。
    清明期间,金宝山不仅开展了“平安清明”进社区活动,“雅韵追思”音乐纪念、“三月清明,春回大地”清明踏青、清明文化展等活动,还开设了风味小吃长廊,让前来祭扫的市民可以品尝老昆明风味小吃,体验浓郁的传统乡土文化。

          
    说到纪念文化,金宝山的观点是: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这个节日离不开追思、缅怀和纪念。我们纪念为祖国、为云南作出贡献的人们,这本身就体现出传承和弘扬。传承革命先辈的品德和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特别需要的精神滋养,也是民族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

    金宝山印象
    点滴之中看文明品文化 
    艺术名人苑清明纪念
    2007年4月1日,京剧少儿班的小朋友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来到金宝山艺术名人苑,在著名京剧艺术家刘美娟的长眠地作文艺表演。
    教师园清明纪念永恒课堂
    2007年4月1日一支近百人的小学生队伍来到金宝山教师园,举行“永恒的课堂——教师园清明纪念活动”。
    富善小学的张羽老师说,在金宝山扫墓,就像在学校里定期举行的升国旗仪式一样,都是思想教育的升华,学生们在艺术园林里生动地感受到活生生的生命文化的魅力,感受到鲜活的、阳光的、明快的生命精神。
    “清明家书”寄托生者哀思
    2007年3月26日至4月26日,为倡导现代文明的纪念形式,金宝山推出“清明节,给亲人一封家书”征文活动,希望赋予清明纪念全新的文化内涵。征文活动受到客户的积极回应,对活动创意赞誉有加。
    参与者说,这次征文活动是和谐社会建设乐章中的一部分,让每个参与者都能继承逝者的优良作风,更承载了近千个丰厚的人生故事……
    “雅韵追思”开音乐纪念先河
    2010年3月28日金宝山清明文化节的亮点之一——“雅韵追思”音乐平台,在艺术名人苑的草坪上与前来祭奠亲人的市民开始了互动。

    记者手记
    仰视生命平视死亡
    在农村长大的我,孩提时,最恐惧的地方就是村外那一片乱塚。依稀记得,小学时,一次贪玩回家太晚,路过一片坟墓,看着黑夜里摇曳的野草,竟吓得蒙着眼睛飞奔,后来因为惊吓过度大病一场。再加上乡下总免不了谈论的各种鬼神,似乎都与坟墓有关,所以,在我的记忆和印象里,公墓都是野草横生、铜纸钱乱飞舞的地方,而恐怖、阴森就是这个地方的“代名词”。正因如此,我对生命与死亡也保持着不同的神秘、距离和恐惧。甚至后来做社会新闻记者,经历了两次大地震的采访,已经觉得自己看淡了一些生命与死亡的关系,但仍对公墓有种敬畏,直到开始采访金宝山。
    在金宝山开展“公墓一日游”时,“公墓一日游?开什么玩笑?”许多身边的朋友都以为是说笑,他们和我当初一样把墓地当“禁地”。但不管这个活动过程如何?金宝山敢于用这种新观念尝试挑战“禁地常规”,让人称赞。现在每次去金宝山采访,我最喜欢的就是去读墓志铭,觉得每读完一个墓志铭都读到一个故事。记得曾经读到一位老者写给逝去老伴的一句话:“遇见你瞬间,生命一切都变得美好。”朴实的语言,却让人感觉到这对老人的执手之爱。
    试想,当我们在一个如公园般美景如画、绿草如茵的环境中,在超越时空的体验中与先人的对话,倍感生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过程,它积淀的人文厚重,能够让死亡不再那么沉重,也让我们足以仰视生命平视死亡。

    文章来源《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