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人欢聚金宝山 共度教师节

添加时间:2009-09-11

离退休教师及亲属观看歌舞表演记者张玉杰/

首席记者杨抒燕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昨天上午,在深情的歌声中,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在金宝山文化广场拉开序幕。离退休老教师和金宝山员工共计900余人,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教师节。
  在鲜花和彩旗的海洋中,“云南教育纪事”展览及大幅标语“知识的烛光,永恒的课堂”,使昨天的金宝山教师园格外肃穆。金宝山认为,教育精神的体现,既得益于陶行知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楷模示范,更需要贯彻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行动中。教育是富国兴滇之本,对那些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教师们,除给予更多的尊重,还要彰显他们的精神力量。从这个角度说,金宝山教师园的建设,就是培固人文根基。在长达120米的主景墙上,配置了以教育为主题的多个文化景观;而安息在这里的教师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教育故事。正是他们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走过了不平凡的教育人生,体现了教育精神。
  “教育奠定了我们人生的基础,老师的教导使我们受益终生。”金宝山艺术园林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建军动情地说,“我们都当过学生,都曾经接受过老师的辛勤培育。为表达尊师重教之情,也为了体现教师园这个永恒的课堂,我们特地组织了今天的节日活动,想借此对无私奉献的老师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除文艺演出外,金宝山还为教师们准备了节日纪念品,及长寿粥和各式面点的免费中餐。下午,在装饰一新的教师园,举行了庄严肃穆的献花仪式,一支支菊花,敬献到400多个教师墓位前,表达着对他们的怀念。
  依然记得2006年参加教师园揭幕仪式时,一位老教师抚摸着讲台雕塑说,这里的文化景观让人感到熟悉和亲切。今天再到教师园,当年栽种的植物已郁郁葱葱。在清丽优雅的教师园里,那些极具文采的墓志铭,正静静地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倾注着爱心的教育人生。
  老教师把“敬业”送给新人
  挂着亲切慈祥的微笑,陈文英老师挽着老伴缓步在金宝山的湖光山色中。这位在教育岗位坚守了38年的老教师,要把“敬业”两个字送给所有的老师。陈老师回忆,当年在大板桥教书时条件非常艰苦,每天要背着孩子赶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由于夫妻俩都是老师,几乎顾不上家。
  “当年的农家子弟太淳朴了,对老师非常尊敬。看着这些艰苦的孩子,老师们经常给他们饭菜票。”让陈老师欣慰的是,自己的学生长大后都很争气;更值得骄傲的是,儿子受父母的影响,博士毕业后也毅然选择走上教育岗位。“我说,儿子,当老师要能吃苦,耐得住清贫,不求回报。如果你做得到,我们支持你。”
  如今,陈老师的儿子、儿媳都是老师,这让老两口非常骄傲。陈老师激动地说,现在教师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了,政府对老师也特别优待,在金宝山参加这次活动,感到非常愉快。
  为学生付出多少都值得
  在人群中,石巧美老人的气质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她是一名教师。这位气质颇佳的老教师从1966年走上讲台,一干就是一辈子。老人骄傲地说,自己曾经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后面到党校教书,学生不下几千人,而且都很有成就,可谓桃李满天下。
  “金宝山教师节的活动很不错,表达了对教师的尊敬。”她觉得,金宝山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重要的传承作用。老教师身上最值得传承的就是默默奉献的精神,“老师是不求回报的。教师节时,往往学生的一个电话就能让我们感动很久。”国家很重视教育,她希望年青一代的教师能像老教师们一样,一心扑在教育上,“为学生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从来没想过要什么回报
  钟珺曾在晋宁、海口当过小学数学老师,她想起自己的学生不禁动容,声音也有些哽咽。她说,山里的孩子很朴实,冬天从山上跑来上学,就只穿一条小单裤,但对老师充满了敬爱,家里有点包谷都要带来给老师吃。为了这些孩子,钟老师付出的也很多,“做老师的从来没想过要什么回报,只要学生好就足够了。”
来源:都市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