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建设要朝公园化方向发展 国家民政部司长盛赞金宝山园林艺术

添加时间:2008-04-10

国家民政部司长赞金宝山园林艺术国内一流
 

     市民追忆“金花”杨丽坤 本报记者 付兴华 摄
 

     “金宝山艺术园林不仅规模大,而且它的生态性、艺术性和文化水平在国内位居一流!”前日,在云南省民政厅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国家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司长张明亮等领导视察了金宝山艺术园林,并给予了金宝山很高的评价。
从九曲渔缘开始,顺千层叠瀑而上,再到金宝塔。每到一个园区,张明亮和随行领导都详细询问,小到碑型设计,大到整个园区的设计初衷和具体规划,并把金宝山艺术园林中的“金宝八景”看了个遍。在金宝塔内,张明亮对金宝山推行的塔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塔葬是一种环保节约的方式。”在军魂园内,站在陈康将军墓碑前,张明亮静静地看完墓志铭后,默默表示了尊敬和默哀。来到“云南的女儿”杨丽坤墓前时,他感慨地说:“她是我们的偶像啊!太可惜了!”在对金宝山的园林理念表示赞扬的同时,张明亮也提出:“真正优秀的陵园就是要办成一个公园,市民来这里不仅是扫墓,还能休闲和娱乐,国外的一些陵园甚至已经成为收门票的公园,我们的陵园就是要朝这个方向发展!”
      在听取了金宝山领导对今年清明节期间的工作汇报之后,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张明亮。首先他对今年金宝山清明节期间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金宝山配合民政部门进行“文明祭祀•平安清明”宣传,制订园区应急预案、提供优质服务,以及同相关部门的协调协作,以及主办“金宝山2008清明文化节”等工作都做得非常好,真正实现了“井然有序,文明祥和”。他同时盛赞金宝山清明文化节,“是今年全国文明祭祀的典范。”在谈到金宝山的成功时,张明亮说:“金宝山不仅维护了原地貌的自然生态景观,还开创了陵园发展新理念,实现了安葬形式的多样化,这样的方式不仅节约了土地,保护了资源,而且金宝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建设,也从另一个角度实践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联系到金宝山背靠西山、面临滇池的区位特点,张明亮感慨地说:“这里是真正的金山、宝山。”
      采访中,张明亮还用“生态型、艺术性、园林化”9个字概括了现代陵园的建设标准,对此他进一步解释,“生态型”就是要充分维护原始生态;“艺术性”就是墓碑要多样化,要体现艺术性,让人有一种亲切感;“园林化”就是要让人们走进陵园就像走进公园一样。而殡葬文化的含义是非常深刻的,陵园建设就要像金宝山这样,明确文化发展方向,这里可以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一个文化大观园,人们来到这里不仅仅是来祭祀祖先的,应该更多的是来亲近自然,这样才实现了清明节真正的传统意义。要让陵园文化拓展为中华民族对清明的回归和历史的认识,在这方面国内的陵园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对于金宝山艺术园林,张明亮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他说:“就全国而言,金宝山艺术园林不仅规模大,而且在管理和运作方面,它完全符合生态型、艺术性、园林化的标准,在全国陵园企业中,金宝山的艺术文化水平位居一流。”
■ 观 点
       离天堂很近 离城市不远
     “离天堂很近,离城市不远!”这是我省著名作家、诗人费嘉对金宝山艺术园林所作的评价。让费嘉印象深刻的,不仅是金宝山青山绿水,环境幽雅,还因为这里长眠着对云南有着广泛影响的艺术家、文化名人。电影艺术家杨丽坤、将军陈康、画家张建中……提起这些名字,就让人联想到金宝山宛如一个文化宫殿,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就珍藏在这里。虽然他们的生命已经结束,但费嘉认为,只要走到这些人的墓碑前,就会感受到一段历史的珍藏,一种文脉的延伸,一种追思的缭绕。逝者已矣,但他们的精神风骨,依然为生者所承袭。它不仅是山清水秀的公园,还是储存岁月的博物馆。远逝的昨天,经过此时此地的回放,又历历在目。在这里,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的灿烂、生命的活泼和张力,依然能够触摸到他们跳动的魂魄,以及仰望到他们精神的高度。金宝山——就像一片粲然的星空,而这些不朽的灵魂就都居住在天堂。
     “这里是生命的终点,却让生命在尽头依然焕发着光辉,依然是那么明亮!”费嘉一直以一个诗人的眼光关注着金宝山,他说,金宝山最早引人注意的是它提出了“生命公园”的建园理念,这就使它从精神层面上与别的陵园拉开距离,从而形成金宝山独有的陵园文化。说到死亡,费嘉认为,任何人最后都要被时间击倒,但“生命公园”所传达的理念是:死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消亡,而只是生命这个大概念中的生理构成部分。在说到终极关怀时,费嘉说,生与死就是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金宝山,死亡没有把人的生命与社会隔离开,只是在这里建设起一个城市的新兴单元,并且以一种文化的方式延伸,构筑了自然与生命的和谐。作为最后的栖息地,它是一个花红柳绿、阳光灿烂的居所,而不是那种让人一提及就迎面扑来一股阴冷气息,凄凄切切,让人脊背发凉的地方。费嘉说,金宝山从开园以来,让人对生命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这里是人生的最后归宿,却宛如石上清泉、林中和风,在滇池边,西山下,透露出一种恬淡、安然之“静美”……
■ 现 象
      金宝山墓志铭 个人精神文化的诗意浓缩
     “我要去的地方很远,才不得不把身体存在这里。我会在某一颗星星上,在那里微笑着。每当你仰望星空的时候,就仿佛看见我在对你微笑……”这是金宝山艺术园林里一位名叫胡光达的普通年轻人的墓志铭。漫步在金宝山,每阅读一块墓志铭,就宛如阅读一本“人生诗集”。
      在这里,我们可以读到作家欧小牧“江声不尽英雄恨,诗卷长留天地间”的豪气;还能领略到书法家尚文“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的气概;可以倾听到伤心的父母为车祸离去的女儿的送行低吟“今天我们送你上路/权当你是远行的学子/那湖畔的垂柳/是你夕阳中的身姿/湖光里的艳影/永在我们心头荡漾/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湖水/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湖藻间的/是你彩虹似的梦……”;还可以读到曾任《云南日报》总编辑薛波老师“我不是文人,是战士,我不是诗家,是老兵。”的宣言;更可以寻找到情侣“爱不是因为轻率,是因为一个人的所有价值”;“人世间的爱不会因死亡而结束”的情感誓言……
      金宝山艺术园林总经理任建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墓志铭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是生者对逝者情感寄托和心灵沟通的一个平台。与其他陵园不同,金宝山把墓志铭设计当做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公司不仅有专门的设计部,甚至还邀请一些社会上有名的专家学者,对逝者的一生进行准确的概括,然后写出和逝者最贴近、最符合他(她)身份的墓志铭。任建军说,逝者的一生通过墓志铭,取其人生最为精华的部分,用怀念、温馨、亲切、简短的语言来表达对他们的无限追思。虽然,你不一定是逝者的亲人或朋友,甚至你们从不认识,但当你站在墓碑前,看到墓志铭,这些文字就会勾起你的无限思索,启发你产生感悟、得到启迪,从某个层面来说,墓志铭不仅是逝者的人生概括和生者的追思,更是一种属于社会的精神文化遗产。
■ 解 读
      现代陵园是一本文化集邮册
     “金宝山是一本文化集邮册,一个生者与死者对话的地方,这本集邮册收集了云南的文化和精神的精髓!”这是金宝山艺术园林副董事长田军对金宝山文化园林所作的文化解读。的确,在金宝山,独特的规划设计、内涵丰富的墓志铭等,都让人感受到金宝山在融入城市文化上作出的贡献。每天都有人倘佯在金宝山这本“集邮册”中,通过一尊尊彰显艺术特征的墓体设计,了解一个个曾经在不同领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先人,有感叹、有敬仰、有回忆、有思念,从而引发大家对于生命的思索。而这,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现象,是这本“集邮册”把人与城市和历史有机地联接在一起。
      田军说,在解析金宝山的文化现象时,不得不剖析传统陵园与现代陵园之间的区别。传统陵园只完成单一的入土,而现代陵园则综合地展现了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扩充和完善了生命文化的概念。传统陵园在人们的概念中,往往与死亡有关联,是人们避讳的话题。作为现代陵园,金宝山开创主题园区是一种创举,在主题园区建设中,金宝山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精神特质和职业特性加以凝炼和提升,突出精神的传承作用。在金宝山,人们能感受到更多的东西,其中生命教育就是一个新兴话题。关于生命的教育,我们多数是从书本开始,多少有些简单,现代陵园却是一个生命教育最直观的场所。来到金宝山军魂园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目视着那具有鲜明军人特征、整齐划一的碑林,让人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它所折射出的是生命文化的主流,它把教化掩映在富有感染力的审美中,把“军魂”的丰碑植入人们的心底。再比如艺术名人苑,于平淡清幽中彰显生命的力量和坚韧,每一段特别的人生历程都给我们以启示。金宝山塑造了一种生的环境,在这种阳光而积极健康的氛围中,人们不再回避死亡,而是从容地面对,这在无形中也体现出了陵园生死观的教育。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都是人文基石的精神家园。而军魂园,“就是金宝山这本集邮册中‘军魂’系列的火红邮票!”田军说。
     “这是一个文化休闲艺术之地”
      每年春天,昆钢的离休老人谢均就会邀约单位的老人到金宝山,踏青、赏花、打门球,玩得不亦乐乎。清新的空气,浓郁的文化氛围,无不让他们流连忘返。
谢老说,他到金宝山最喜欢的就是品鉴墓志铭,读到精彩之处还会拿笔记下来。谈到园林里二十四孝雕像,老人说:“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种具体而直观的表现形式。”每次结束行程,老人总感到“夕阳无限好,余晖更灿烂”,也因此每次回家,老人都要写点东西。
“传统文化和新文化完美融合,还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文化休闲艺术之地。”这就是谢老,一个普通市民对于金宝山的评价。
■ 作品选登
                                 九曲亭春望
                                 花甲少翁/文
 清明,余游金宝山,见一池春水,有亭翼然,且花盛草茵,童雅嬉戏,耄耋开颜。感慨系之,遂得五古,奉赠园林。
                           花木盛林园,灼灼红杜鹃。
                           清波动九曲,柳丝拂翠烟。
                           重檐复画栋,金瓦灿蓝天。
                           锦鲤戏春水,石壁挂飞泉。
                           滇池何浩淼,碧鸡自翩翩,
                           生机恒勃郁,灵秀谁比肩?
                           游人发歌咏,锦莺应林间。
                           万类皆自由,我心亦陶然。
                                                                                                                                                                                            来源: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