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爱国教育——美国国家公墓印象记

admin
添加时间:2010-08-12

    在青山绿树的掩映下,是一片又一片墓碑。
    这里是华盛顿附近的国家公墓,安葬着28万多名军人,其中有肯尼迪总统、巴顿将军,还有无数普通的士兵。虽然他们生前的身份、地位和军衔有着很大的差异,但走进这块墓地后每个人占有的土地面积包括墓碑的大小基本都是一样的,像巴顿将军这样赫赫有名的二战名将,同样享受一块小小的墓碑,同样按照正常的排列顺序编号,他的上一个号码就是一位普通的士兵。惟有一点不同,由于他的名声显赫,前来拜祭和瞻仰的人很多,墓地管理人员把他的位置重新安放在一个方便人们拜见的地方。在美国,墓地和安葬费是很昂贵的,国家为军人和退伍军人提供丧葬服务则是免费的,目的是为了表彰他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我没有走进这片墓地,只是路过墓地。车轮轻轻碾动路面,看着整齐排列的墓碑,心情被一种神圣的感觉提升起来。从事“集体项目”的军人,死后又回到集体之中,而且是被称为国家公墓的地方,这是一个国家对他们的政治表态,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意境,一种理念。据中国大使馆的武官介绍,这里所有的棺材都是立着下葬的,真够独特。他们也许不是为了节省墓地,而是为了表现这些为国献身的军人将永远站立在祖国和人民的面前,永远焕发着战斗向上的精神力量,他们本人安息了,他们的身姿将永远挺立在祖国和人民的心中。
    墓地由退役军人事务委员会管理,但据说编制了一个直属国防领导的殡仪连。这个连队的小伙子们都是精选出来的,和中国的仪仗队员差不多,他们的任务就是负责在墓地举行安葬及各种仪式,慰问前来吊唁死者的亲属。连长每天要向来墓地的将士们的亲人重复一句话:“我代表美国总统、代表国防部部长,感谢您的亲人和您对国家的贡献,为表达敬意,向您赠送这件礼物。”礼物是一面精致的美国国旗。来墓地的亲人,不管多高职位的亲人,在接受连长的赠礼时,都没有任何特殊待遇,必须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接受连长代表总统和国防部部长的馈赠。活动虽然简单,内涵非常丰富。这样的墓地在美国有120处,安息着200多万军人的灵魂,管理十分规范,随时可以接待前来拜祭的人们。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为之献身的军人其生前死后都应得到严肃的尊重。
    与墓地隔一条路,就是美国著名的“不倒旗”组雕,是为了纪念硫磺岛战役修建的。那场战斗打得惊心动魄,异常惨烈,但这场战争中的一个故事,使无数美国人加深了对美国精神的理解和认同。组雕虽然塑在巨大的草坪中央,四周静悄悄的,但组雕构成的情景令人无法平静。几位士兵拼力地护卫着美国国旗,硝烟的弥漫,血雨的纷飞,死亡的威胁,都阻止不了这面有些倾斜的国旗迎风飘扬,阻止不了美国军队向前的脚步。这样的意境正好与紧临墓地所展示的精神相吻合,也许组雕并不精美,但建在国家公墓的一侧,形成呼应之势,就非同寻常了。
    我想,一个美国人特别是美国军人走向“不倒旗”的时候,也许不会有多少情感的波动,也许仅仅是回顾一段战争的历史,但只要他向左面的墓地望去,看一看长眠在那里的28万多名为国献身的英灵,就绝不会无动于衷,绝不会漠然视之。此刻,一种叫做洗礼、净化、升华的感觉,就会悄然而生了。
    在美国,尽管没有专司思想教育的机构或者组织,但连小孩子都懂得在国旗升起、国歌响起的时候,虔诚地把右手放在胸前。“润物细无声”,面对国家公墓和“不倒旗”的宏伟构图,其感化的功能,渗透的力量,不正彰显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吗?(于大清)
   《解放军报》 2004年07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