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怀念

爱国华侨的一面旗帜 马铸材

    马铸材出生于中甸县一个藏族农民家庭,少年失学进“公鹤昌”商号当学徒,成年后,通晓汉藏语言习俗的他开始马帮贩运。他从崇山峻岭、匪兽出没的“草地”路线中开辟出新的商路,九死一生的艰辛练就了他刚毅的性格,薄利守信的经营赢得了众多商号的信任。他足迹遍于滇、川、康、藏与印度之间,沿途与社会各阶层广交朋友,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依靠独具的经商才能和胆识,马铸材逐渐积累了资本,于1920年侨居印度噶伦堡创立“铸记商号”,重点从事滇、藏、印之间的三角贸易,经营羊毛、茶叶、布匹等土产贸易,由于货真价实诚信经营,商号信誉日隆、生意日兴。
    抗战期间,日寇封锁滇缅公路,马铸材以侨领身份组织了大批马帮和商贩,扩展滇、藏、印之间的贸易,铸记商号在大吉岭、拉萨、丽江等地设立分支机构,从加尔各答进口货物远销至昆明,支援了抗日战争。
    马铸材生活简朴,急公好义,热心公益事业。1941年他发起集资创办噶伦堡中华学校,任学校名誉董事长。在国内,多次捐资在丽江、中甸等地兴办文化设施。西藏和平解放后,他不惜放弃赚钱生意,采办钢铁、机器、汽油等急需物资支援建设,受到西藏军区后勤部嘉奖。他笃信佛教,乐善好施,捐资在中甸修建名为寨子庙的大佛寺,赠送《金刚经》108部(其中22部用金粉写成),还给报恩寺、中甸县三大喇嘛寺捐赠基金。
    1953年,马铸材率领印度、巴基斯坦华侨观光团到北京参加国庆盛典,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五十年代,印度噶伦堡成为西藏上层分裂主义分子勾结国外反华势力策动叛乱的基地,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下,马铸材坚守民族大义,规劝他所认识的西藏上层人物维护祖国统一,招致反动分子怀恨在心。印度反华势力先利诱马铸材父子背叛祖国,在遭到严词拒绝后,他们于1959年9月限令马铸材长子马家奎夫妇离境,又泡制“谋杀老喇嘛案”栽赃陷害,于9月26日将马铸材逮捕入狱。七十高龄的马铸材在狱中倍受折磨,故疾发作,但他置生死于度外,在法庭上怒目挺胸地驳斥反动份子的诬陷,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在中国政府的严正交涉和公众义愤下,“谋杀案”阴谋全盘破产,1962年1月,噶伦堡地方法院不得不宣布马铸材无罪释放。
    1962年3月,德高望重的马铸材先生离印回国,在北京受到政府的热情接待,让他住院养病,并受邀参加首都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何香凝副委员长亲绘“牡丹图”并题“热爱伟大祖国”条幅相赠,国家有关部门也致电慰问,表彰他为“爱国的楷模”,张冲将军称赞他是“中国的铁汉子”,陈毅元帅称誉他是“爱国华侨的一面旗帜”,高度赞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后,马铸材先生回昆明定居,曾任中国国务院接待安置归国难侨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政协常委、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常委等职。
    1963年10月4日,马铸材先生因心脏病复发在昆明逝世。马铸材先生治丧委员会由云南省副省长张冲、中侨委主任廖承志、副主任方方以及庄希泉、吴志渊、寸树声、张天放、王少岩、张相时、黎家明、梁金山等组成。10月7日,在人民胜利堂举行了庄严肃穆的追悼大会。
    马铸材先生安葬于金宝山艺术园林艺术名人苑A区11A—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