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怀念

探索、创新、自成一家

    朱应庚教授是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开设当代西方经济学、资本主义周期理论等课程。他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就出版了两本有名的译著:一本是《费边论丛》(三联书店1958年出版),另一本是《繁荣与萧条》(商务印书馆1963年初版,1983年、1988年、1995年再版)。这两本书曾引起学术界极大的关注和读者的好评。他还发表了200余篇理论文章,对世界经济、中国经济以及云南经济的研究,建树颇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朱应庚的学术研究开始了一个新旅程。他以深厚的经济理论功底,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成一家。
    朱应庚认为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我国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研究,是朱应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整个经济理论研究的一条主线。从1978年开始到90年代初期,他发表了一系列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文章,如《社会主义企业需要开展竞争》、《发展商品经济的若干理论认识问题》、《关于发展商品生产和对外实行开放的若干理论认识问题》、《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经济》、《淡化国家所有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关键》、《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历史的必然》等,以他深邃的眼光,独到的见解,阐述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发展商品经济的战略思考。
朱应庚认为,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客观原因有三:一是从生产力水平看,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从未得到充分发展,因而经济落后,社会生产力很不发达,为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更好的发挥,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二是从所有制看,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全民、集体、个体(私营)以及外资独营、中外合资经营等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些所有制内部各个企业之间以及不同所有制企业彼此之间,都有着各自的经济利益和各自不同的产品,因而必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三是从全民所有制企业看,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实行“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们各自的生产条件存在着差异,同类产品的工艺和生产成本也不尽相同,因此国营企业彼此之间经济利益千差万别。一个企业要想得到对方的产品,必须要以商品的形式实行等价交换。
    他认为,搞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当树立起四个基本观念:第一要有竞争观念。商品生产本身包含着竞争,在同行业,各种所有制之间都存在着竞争(质量竞争、人才竞争),搞商品经济没有竞争不行,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任何一个企业,如果缺乏竞争观念,高枕无忧,以为“皇帝女儿不愁嫁”,不能居安思危,那么在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是要吃亏的。第二要有效益观念。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必须讲求经济效益,有无经济效益应当作为评价企业经营好坏的重要标准。任何社会主义企业,如果长期亏损,连简单再生产都不能维持,就会成为国家的包袱。优胜劣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条客观规律,要使社会主义企业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化,这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趋势。第三要有市场观念。搞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如果只管生产,不研究销售情况,也不掌握市场变化,不注重市场调查,以致心中无数,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在竞争中遭到失败。第四要有信息观念。搞商品经济必须信息灵通,对行情了如指掌,这是企业应当具备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职工应有的业务素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国如果把信息系统很好地建立起来,许多积压浪费的现象就可以避免,不用增加新的投资就可以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1987年2月,朱应庚针对人们在商品经济理论与实践上的模糊认识,系统地提出了10个具有真知灼见的理论认识问题。第一,关于投机倒把。当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以后,流通规模随之日益扩大,生产者难于兼搞流通,因此,一批专门从事流通领域经营活动的商人出现了。他们将甲地的商品运销到乙地,或由乙地又转手倒运销到丙地,从中获取差价利润,这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正常现象,转手倒卖并不是投机倒把。严格意义上的投机倒把是指:1?欺行霸市,哄抬物价;2?掺假作弊;3?短斤少两,欺骗顾客;4?偷税漏税,走私贩私;5?贩运违禁物品。在这五条中犯了任何一条,都可以叫做投机倒把,反之则应视为正当经营。第二,关于竞争。竞争是商品经济固有的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竞争是劳动人民的利益基本一致的竞争。企业通过竞争促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从而优胜劣汰,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竞争引入我们的经济工作中,勇于开拓,敢当风险,这是社会主义企业家应有的素质。第三,关于利息率。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应当制定一套差别利率体系,区别对待。对那些于国计民生有利并且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可以给予适当的低息贷款或补息贷款;对于经营不善并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的企业,应按规定的利率严格审批贷款;对那些不利于国计民生而又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则应提高贷款利率以示限制。实行低利率贷款应是有条件的,不能不加区别地“一刀切”,要以贷款利率作为手段,促使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推动技术进步。第四,关于轻商思想。儒家重农轻商思想至今影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坚持不懈地批判轻商思想,使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地位与作用,纠正片面地反对“弃农经商”和歧视从事商品贩运的现象。第五,关于搞活流通。主要应依靠四个差价,即:1?地区差价;2?批零差价;3?季节差价;4?质量差价。这是搞活商品流通的“法宝”,搞商业工作应当学会运用这些“法宝”。第六,关于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化程度不高,不能一味地搞“一大二公”。在市、县一级的经济结构中,应把国营经济比重缩减为30%以下;应给予个体经济一定的发展空间;在集体经济中,应当着重发展乡镇企业。第七,关于价值规律。搞商品经济必须算经济账,按价值规律办事,不能再搞从前那种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去安排经济工作的做法。第八,关于劳动力是否成为商品的问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需要更加合理地将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加以优化组合,于是在农村中出现了这个雇工经营,雇工经营意味着劳动力变成了商品,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容许私营企业的存在。第九,关于体制改革。体制改革一要实行政企分开,并给企业以计划、人事和财务等自主权;二要加快企业资金周转;三要树立长期努力的观点。体制改革需要时间,不可急于求成犯急性病,而应逐步完善,稳步前进。第十,关于地方政府的职能。地方各级政府不能仅仅靠发布行政命令领导经济工作,而应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把有限的地方财力、物力用于改善发展商品经济的环境和条件,真正实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财之道。在农村,要运用价值规律和广大农民打交道。
    在朱应庚的经济理论研究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他最鲜明的创新特点。因为,他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独有创见,独辟蹊径,进而产生出理论上的佳论妙文。如上所述,早在1979年他就提出了社会主义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应当开展竞争;大力发展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对于长途贩运,不但不应禁止,而且应当鼓励;1988年又明确提出淡化国家所有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关键等论断,就是很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