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怀念
维和人员和志虹遇难 大学同学赶往昆明送行
道别.和志虹
和志虹遇难的消息传开后,和志虹大学的同学、老师们悲痛万分,得知和志虹的骨灰今天回到“故乡”,许多同学们纷纷从外地赶往昆明,相聚一起,回忆她们眼中的和志虹,希望送和志虹最后一程。
英语老师杨燕:印象最深的是她的笑容
和志虹1994年—1998年在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学习,教过她两年基础英语的杨燕老师至今仍然对她影响深刻,“她总是那样笑着,微微地抿着嘴,一点也不张扬。”云南三名遇难人员名单确定后,和志虹与另外两名战友的图片出现在各大报纸和网络上,杨燕说,就是这个微笑,使她确定了照片上的人就是自己的学生。作为一名普通的代课老师,十多年过去了,不仅记得班上的学生的模样,而且叫得上名字的并不多,何志虹就是其中一个。杨燕说,这一切源于和志虹“学习好,上课爱提问”,而老师们总是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格外偏爱。令杨燕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是,2000年初,预备到外地出差的杨燕正在机场候机,突然一个穿着警服、带着一脸轻松微笑的女孩向她走来,走近时,她才认出就是和志虹,此后,她们再也没有见过面,而这个微笑,却在她的心里加重了一笔。现在一想起这个微笑,杨燕就会泪如雨下。
班主任浦燕:她走到哪里都能发光发亮
与和志虹12年没见,刚从美国回来,浦虹就接到和志虹遇难的消息。浦虹是和志虹大学时期的班主任。在她的眼里,所有好的词用尽了还不足以概括和志虹。“她善良、朴实,踏实、纯洁……”浦虹说,令她印象最深的是,1996年,和志虹入党了。在那个时候,入党还是一件光荣而又相当困难的事,如果不是某些方面格外引人注目,是不可能入党的。而和志虹做到了,她没有加入任何社团组织,就轻松就入党了,“这足以看出她在学生当中的突出。”
浦虹说,和志虹所有优秀表现和先进事实,她都不感到吃惊,“她就是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走到哪里都能发光发亮。”浦燕表示,今后在课堂上,会以和志虹为榜样,鞭策自己,教育学生。
班长陈英:没想到以这样的方式与她见面
和志虹所在的94A班共有25名学生,其中20名女生,5名男生,“她和班上男生女生都相处得很好,非常大气”,在班长陈英的眼里,和志虹是一个非常热情和坚强的姑娘。同学间谁生病了,她都要带着去医院,不管点滴打到多晚,她都守候在身边,却唯独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有次,和志虹患感冒高烧到39.5度,同学们都劝她去医院,可是她非要坚持上完课再去,在医院里躺了两天,照常和同学们说笑。
“她还特爱唱英语歌”,陈英介绍,只想新推出的英语歌曲,和志虹一定会先学会,然后在宿舍里教大家唱,“她是英语学院里我见过的最爱英语的一个。”
和志虹的家在丽江,家境在当地算是比较富裕的了,然而和志虹平常穿着打扮却比较朴素,“她不乱花钱,对待朋友却非常大方”,陈英至今仍然记得和志虹从家中带来的雪茶、海棠果,“每次回家,她都大包小包的,里面全是吃的,一家教师就全部分给同学们了。”
令陈英感到遗憾的是,毕业后,她们也只是电话联系过几次,没想到最后一次见到和志虹,是在和志虹遇难后在报纸上看到她的照片,“我要是早点组织同学聚会就好了。”
舍友郭丽:上铺的姐妹,我们都是你孩子的妈
和志虹大学宿舍里共有8名女生,按年龄排序,和志虹排在第五位,大伙亲切地叫她“老五”,有时也称她老和,“因为她会关心人,亲切、真诚”,715宿舍里,郭丽与和志虹一共生活了四年,她在上铺,和志虹在下铺。
令郭丽印象最深的是和志虹的勤奋。“每天早上6点半钟准时起床,大伙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她一个人出去背英语单词,周末就泡在图书馆”,由于脑子里整天装着英语,有时候晚上还会在梦中用英语讲话,这一时成了室友们的笑柄。
那时候,师大供水是定时的,很多时候,同学们外出没赶上打水,只要何志虹在宿舍,室友是不会担心没有水用的,“她会把每个室友的桶都打满水。”
和志虹选择去部队是所有同学老师始料未及的,当时的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而且留校任教的机会很多,和志虹成绩又那么好,却选择了“既苦又累,待遇还差的边防部队。”
毕业后,郭丽与和志虹一直都走得很近,虽然两人在同一个城市,见面的机会却比较少,每次郭丽打电话找和志虹,不是听她说在出差,就是在执勤。
现在令郭丽她们最担心的是和志虹的孩子,“孩子还太小,需要母爱,今后,我们同宿舍的所有女生都是她孩子的妈,我们一定会抽空多陪她。”
云南信息报记者 汪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