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怀念
悼恩师戴慧芬
人生路途,如沙漠旅行,沧海泛舟,渴望睿智者指引方向。学业有进,全赖名师教导。获名师之亲授,是何等的幸运。师恩、师情,没齿难忘。20世纪60年代,我们在云南中医学院学习期间就亲聆恩师的教诲,极度崇拜恩师的高尚人品和渊博知识。1990年又有幸被遴选为恩师的学术继承人,在恩师身边跟师学习三年。值此恩师戴慧芬教授仙逝祭奠之际,忆及恩师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恍如昨日。每当踏入当年恩师授课的书房,其慈母般的关怀之情,严父似的教诲,仍在耳边。如今,恩师已人去室空,仅能在金宝山墓前跪拜,以谢师恩,遥寄思念之情。
人生苦短,又多艰辛。但能以慈悲之心渡人,即能永生。恩师就是那种在平凡中获得永生的人。恩师继承了乃父云南“四大名医”之首著名中医学家戴丽三老先生的精湛医技和悬壶济世的爱民之心。五十余年如一日奋斗在中医药学的研究、教学和临床医疗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临床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更尊仲景,善调营卫;灵活运用经方和家传验方,擅长中医内、妇科疾病的诊治,对疑难杂症有独特的疗效。她把对民众慈爱之心融入疾病诊治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以博大的胸怀和仁慈之心对待每一名患者,每次门诊慕名挂号的病人都要排很长的队,她不问求医者的身份、贵贱,全然一视同仁,病人再多她都对每个患者细心诊脉观舌,下笔处方更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地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医疗方案,以获取满意的医疗效果。她不厌其烦地听取患者的诉说,耐心地劝导,疏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克服病痛的信心和决心。对于那些有经济困难的病人,她不仅免除他们的诊费,还慷慨解囊为他们支付药费。从师数年,恩师的高风亮节,慈悲为怀,融入民众,报效社会的事迹数不胜数。退休以后,尽管体弱多病,家传业己后继有人,理应安享清福,不必操劳于医疗事务。但是,只要有病人造访,无论病人是谁,自己的健康状况如何,她都要亲自诊疗。即使是体虚难支,但仍然津津乐道,我们知道后十分心痛和为她担忧,劝解老师保重身体,不要勉为其难和操劳过度。但老师总是这样回答我们:“病人找到我,是病人有难;找我是对我的信任,我不为他们诊治,是对他们的不仁,只要还有-口气,就不能拒绝病人的请求”。恩师慈心使然,不能不让我们肃然起敬,恩师的这种精神是其家族和学生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医术是仁者之术,医者首先重德!医术好固然能活人无数;医德不佳,最终害人害己。恩师德艺双馨,有口皆碑。承师之教,遵师之嘱,恩师之术,因学生的愚钝,所学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但恩师之德,则无论智之高低,均能习而守之。忆师恩无限感慨,无限惆怅。她的音容笑貌仍时时浮现在眼前,悲痛和敬重之情油然而生,夜不能寐。
恩师及其父亲戴丽三老先生是云南省中医药专家先辈的代表,他们为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宝贵文化遗产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优秀品格,是祖国医学界的无价之宝。恩师及同一时期耕耘于中医药医、教、研处女地的中医药学专家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遍观全省,当年中医药前辈培养的云南中医学院的学生都已成长为中医药界的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学生 泰素仙
2006年6月16日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