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怀念

生前低调身后知名的音乐家林之音

作者:吴 棠

       从1938年到1949年在大理省中任教的林之音老师,生前为人、行事一贯低调。去世多年之后人们才知道他是“我国知名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和二胡、笛子演奏家,毕生致力于革命音乐和民族音乐的繁荣和发展”。这种情况,在文化教育界并非个别而是常有。对林之音老师,在大理省中的《校史》教职员列表中只有这样的记载:“林懋绩(志音)昆明人,音乐教员,事务主任。国立暨南大学教育系毕业,曾任上海暨大附中、培明女中教员,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音乐戏剧指导员,省立镇南师范教员。”
       林老师先名“志音”,后改“之音”,一字之别却包含有他有志于音乐专业,到形成个人音乐特色的深意。然而在当年的社会环境中,林老师和许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一样,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在我们学生的心目中,是一位多才多艺,见多识广,和蔼可亲的老师。他身材瘦削,着蓝布长衫,穿布鞋;戴深度近视眼镜,从镜片底下看人时,那深邃的目光令人感到敬畏。我们喜欢和他接近,希望多听到几次他用南胡演奏《空山鸟语》、《光明行》、《病中吟》,那种感受只能用“天籁之音”来形容。他曾在学校礼堂公开演奏,就是不懂音乐欣赏的观众,也听得鸦雀无声,如痴如醉。为什么林之音老师在教声乐之外还有“这两手”?我们年轻好奇,从其他老师口中得知:林老师曾在上海联华影片公司担任音乐配音,像电影《渔光曲》等多部影片的音乐、配器,他都是主操手。不为人知的是早在1927年之后,林老师就与“左联”艺术家吕骥、贺绿汀、田汉、任光、安娥、孙师毅等人,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和抗日救亡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的大理歌咏、戏剧宣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与林之音老师的倡导、启蒙分不开。他在省中组织百人合唱团,教唱抗日歌曲;重视声乐的基本训练,先练呼吸、发声,再练视唱。他编排、导演抗日话剧《志愿兵》、《三江好》、《游击队的母亲》等,公演时观众很多。他还善于与校外人士合作,不计较名位,我们班选排以反封建为主题的话剧《过渡》,请驻军京剧团的黄蜂先生导演,林老师承担的职务是化妆师。在过电影制片厂的林老师,当然是驾轻就熟,把每个角色的脸部造型和服饰都做得很好。这部话剧全系男角没有女性,公演时怕观众“乏味”,林老师又在换幕时安排他自己的拿手好戏二胡独奏,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使整个演出非常成功。
       林老师还把抗日宣传的活动推向社会,组织学生排练陈鲤庭、崔嵬创作的《放下你的鞭子》,到五华楼前的街头演出。1940年的“三月街”期间,学校组织抗敌宣传队,仍然以歌咏和街头剧为主,到月街广场演出。这些活动对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抗战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良好作用。
      1949年底,林之音老师离开大理省中,参加革命队伍“边纵”八支队文工团。自此他回归到自己的专业,先后在西南军政文工团、省歌舞团、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从事音乐创作和教学。上个世纪50年代,他搜集整理的云南民歌在全国广为传唱;到了新世纪仍然久唱不衰。例如人们熟悉的《放马山歌》,就是林之音整理、编曲,由云南民族歌唱家黄虹唱响全国;2003年11月23日,又由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唱会上,把这支歌唱响传向世界。2004年7月15日,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和云南艺术学院联合举行“林之音诞辰95周年座谈会”,对林老师的评价是:“他为云南民族音乐研究,民歌挖掘整理,民乐演奏教学,少数民族乐器创新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林之音老师1909年生于昆明,1978年6月30日病逝,享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