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生命的二维四重性——以自杀问题与人生意义问题为中心

添加时间:2011-01-06

    作者:郑晓江
    摘 要: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与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所以,对“生命”的理解及阐释在生命教育健康展开及实效性方面有着重大基础性的作用。本文认为,人类生命有二维:其一是“实体性生命”(生理生命);其二是“关系性生命”(人文生命)。人之关系性生命的内涵又由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组成:一是“血缘性亲缘生命”;二是“人际性社会生命”;三是超越性精神生命。本文着重探讨人类生命二维四重性之间的区别与关系,并指出人类生命二维性四重性原理可以运用来解释及解决现代人之生命困顿问题和寻觅人生意义与价值的问题。
    关键词:生命 二维 四重性 生命困顿 意义与价值
    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而体制化的生命教育则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国民教育系统的生命教育是从1997年开始,而中国大陆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如上海、辽宁、湖南等)的生命教育约从2004年始,至于云南省提出并实施的“三生教育”则是从2008年8月份启动的。从总体来看,中国生命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认识也不统一,而各省市自治区在推广实施方面更是参差不齐。2009年5月12日,是中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在这次地震中,遇难人数接近8.7万(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 );经济损失也达到8451.4亿元,尤其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在这次地震灾难中,遇难和失踪的学生共计5335名[1],如花一般的生命,在还没有完全开放之际,便已然凋谢。这次大灾难不是中国历史上生命损失最多的自然灾害,但因为资讯的公开,全民参与的大救援,绝对是中国人泪水流得最多的灾难。如此重大的生命损失,震醒了国人,生命教育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受到教育界与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大力推行。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当然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可见,对“生命”的理解及阐释在生命教育健康展开及实效性方面有着重大基础性的作用,不可不认真地研究与深刻地理解,并运用于生命教育的实践之中。
    一、实体性生命与关系性生命
    人类生命可分为二维来理解和掌握,其第一维,当然是“实体性生命”,或称“自然性生理生命”。一般都认为,生命是生物体、有机体存在的一种方式。《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出:“生命: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2]而《辞海》中的解释则更为详细一些:“生命: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3]这二种对生命的解释应该具有权威性,也是正确的。高清海先生较早地从哲学的观念区分了人类的生命与一般生命的本质不同,提出了“人有双重生命而非单一生命”的观点。他指出:“人除了与动物相同的生命以外,还有着与动

    作者简介:郑晓江(1957—),男,江西省万载县人,教授,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尤擅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的研究。
    物不同的生命。我们应当从两重性的观点去理解人的‘本性’,也必须以同样的观点去理解人的‘生命’,即把人看作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给予的自然生命,又有着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种生命’,称后者为‘类生命’。种生命与类生命的分别,可以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自在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等等的区别中去理解,因为它们大体上是相当或相互对应的。”[4]可见,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生命,应该从实体性来定义自然性生理生命,也就是说,生命体是一类存在着的物质性实体,与其他物质性实体不同之处在于:其是蛋白质存在的方式,可以吸收、消化、排泄外界的物质,适应外在的环境,并能够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生长、发育、繁殖及最后死亡。当然,这种理解是对所有的生物体生命的理解,具体到“人”而言,作为实体性的自然生命的人,表现为生理性的生命存在,经历数百万年的进化,有了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性,可以有选择地取之自然物以为己用。我们在理解“实体性生命”这个概念的时候,应该看到人类生命与其他生物生命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这是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但也必须看到,人的实体性生命的成长已加入了大量的人为之“为”;而且,随着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及制度的提升,人之实体性生命越来越不完全是自然的了,比如医学上的器官移植技术日趋完善,有许多人植入了越来越多的“机械器官”及“芯片”;又比如整容术大规模的运用,越来越多的人在容貌上也“人化”了,这样,人之实体性生理生命也逐渐“文化”了,亦即“人化”了。
    所以,在生命教育中,首先要讲清楚人的实体性生命的问题,这就不能仅仅讲到人之生命的自然性为止,必须谈到人之自然性生命与其他动植物生命的不同,也是包含着“人化”的,这是我们在理解及讲解人类实体性生命时要特别加以注意的。
    人类生命的第二维,可以称之为“关系性生命”,或“人文生命”。指其为“关系性生命”,是说人类生命在实体性层面,表现为一个一个的个体,主要由自然大化的演变而生,也依靠自然之物而孕育、成长,直至死亡;而人类生命在关系性层面,则指任何人的生命都在也只能在社会文化与文明中造就、存在与发展,与亲人、他人和社会性精神产品密不可分,形成紧密的联系,实无法割裂开来而单独生存与发展。所以,人类“关系性生命”可以从“人文生命”的角度来认识,以与生命的实体性层面(生理生命)相区别与对应。
    进一步言之,人之关系性生命的内涵有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组成:一是“血缘性亲缘生命”。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凭空诞生,一定是父精母血孕育而就,人由此传承了父母的血脉,同时也要繁衍子孙后代。这就使人之生命与前辈建构了关系,也与后辈密不可分。关键在于,人在获得生理性血缘生命的同时,也就传承了亲缘性,而父母遗传的“亲缘”不是纯生理与自然的,是千百年来人类文化与文明凝聚而成的。换句话说,“血缘亲缘生命”已是“属人”的生命层面,其来自于父母,传之于子女,具有血缘的、历史的和纵向的联系性;也是一个人最先最直接的社会联系的体现,其纵向地、历史地把一个人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它是一种“人自身的生命生产”,是人的自然属性被社会化的第一个体现。所以,人类在实体生命的层面也与动物的生命有了截然不同,因为其血缘中就包含有亲缘性在内。人类这种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铸就了人之生命在生物复制与社会复制二方面的延续性。所以,具体的个人即使死去,子孙后代也延续了他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之血缘亲缘生命以基因的方式得以“不朽”。二是“人际性社会生命”。是人都只能生活在社会之中,必与社会其他的人和组织结成复杂的关系,其生命必然打上社会的烙印,离开了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单独的个体之人是一天都活不下去的。而且,这种人与他人、社会组织的关系可以延续到其生理生命终结之后,也就是说,一个人虽然离开了世界,但如果有很多活着的人想着他,提到他,则其人际性社会生命还存在着。用诗人臧克家的话来说就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为何有的人“活着”,却已“死了”呢? 因为“他”为非作歹,断绝了人际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性生命已没有了,所以“活着”却无异于“死了”;那么,为何有的人“死”了,又还“活着”呢?因为其建构了紧密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实体性生命虽然已结束,而活着的许多人还记得“他”、念着“他”、想着“他”,如此,其人际社会的生命就还存在,即便其“死了”也还是“活着”。三是超越性精神生命。人类与动物区别最大的地方也许就在有超越性精神生命了,包括人之精神、意识、思维、心理,等等。人之精神生命最大的特征即在其“超越性”,人在思想中既可上溯无穷之前,亦可思维亿兆年之后;既能思考实体性物质,也可以创造出自然所没有的无穷无尽的精神世界。所以,人们如果在生前能够创造出丰富的精神产品,在其逝后仍然让无数人受益,造福社会,推动历史的发展,那么,其生命以精神创造出的永恒价值体的方式永远延续着。
    一般而言,人类实体性生命(生理生命)与关系性生命(人文生命)是相互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前者是后者产生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孕育与发展;无实体性生命(生理生命)焉有所谓关系性生命(人文生命)?但若无关系性生命(人文生命),则人之生命也不成其为“人的生命”。但是,在现代人之现实人生展开过程之中,尤其是青少年的生命历程中,由于种种不同的原因,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人类生命的二维性”,常常只是执持个人的实体生命、生理生命之一端,忘记了自我生命的立体性和丰富的内涵,于是便产生了许许多多生活中的盲然、生命的困顿和人生的无奈,以至陷入了网瘾、斗殴、吸毒、自残、自杀、凶杀等等对生命极不负责、极不尊重的行为之中,断绝了自我宝贵的生命,从而丧失了一切。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生命教育的途径来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深刻地体认人类生命的二维性原理,并运用于解决现代人诸多的生活、生命与人生的问题。
    二、“二维四重生命”与生命困顿
    人类生命二维性原理可以解释许多重大的人生问题,并引伸出解决生命困顿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关于自杀问题。自杀现象在现代社会已经演变成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甚至让人们有点束手无策。一个人采取主动的方式结束自我的生命,是需要相当大的决心与毅力的,因为,一般而言,死亡带给人类的是最大的恐惧与痛苦;主动选择死亡者,既然已对其不恐惧与不痛苦了,甚至迫切地投入其怀抱,觉得是一种最大的解脱,这其中的复杂原因与心理精神的变化是很难被活着者所能觉察与体会的。所以,尽管已有越来越多的社会性的心理干预机构的设立,也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医师夜以继日地工作,仍然难以扼制现代社会自杀率上升的势头。可见,仅仅是心理学的、精神医学的咨询及治疗之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深入现代人之人性、生活观、生命观与人生观去考察选择自杀者的深层次的原因,并获得解救之方。
    近代以后,尤其是现代社会,人类对自身生命的认识与教育存在着一种“化约性的思维”,首先把人的生命化约为一般生物性生命,再化约为碳水化合物,最后化约为“基因”,并证明人们的体魄、性格、疾病、能力等等,早在生命孕育期间在承受父母基因的同时就已经潜在地决定了,人从生理、心理到精神的发展都可以在先天的基因内找到源头。这样一种科学主义的生命观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养成了化约性的生命观,即从物质(有机物)、生理、身体,也就是实体生命的角度来认识人类生命的整体;而且,现代性生活方式又无不无限放大着人们的感觉、欲望的重要性,逐步养成了许多人从生活感觉的方面认识自我的生命。于是,“跟着感觉走”、“只要我高兴有什么不可以”的人生观便大为流行起来。由于此,许多青少年“杀”自己毫不迟延,“杀”别人也毫不犹豫,因为,这不过就是放弃了一堆“碳水化合物”而已,不就是减少了一些“基因”罢了。自杀者把“生活中不可承受之重”转变成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内在的逻辑是:实体生命产生的感觉不好,于是,整体生命也没有了存在下去的必要了。他们没有意识到人之实体生命产生的生理需要、感觉需要之上还有“关系性生命”的存在。在这个层面,人们所获得的血缘性亲缘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是“无价”的,每一个人都由这“关系性生命”与亲人、他人形成了一个“生命之场”,一个人有权利改变自我日常的生活,但却没有放弃生命的权利。恰恰是在这一点,许多青少年的认识出现了大问题。就笔者掌握的材料,一般文化层次较高的自杀者,都持有一个似乎十分合理的理论根据,那就是:生命是我的,所以,选择自杀是我个人的权力,别人不应该干涉。
    试举二例以明之:2008年11月14日晚上9点30分,某名牌大学美术学院大三女生王某某跳楼自杀。[5]她在一篇不长的《死亡日记》中写道:“死亡,这个对我一点也不陌生的字眼。曾有那么一阵子它离我如此之近。只差一步之遥。也许就是那一点点对生命的怜悯。让我现在还可以看到这个世界。并依旧坚强的活着。所以备感珍惜幸运。却不对命运有半点妥切(协)。死亡,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一个人不能决定自己如何出生,但可以掌握自己怎样终结。”可见她坚决认为,选择死亡是个人的权力。人不能选择“生”,因为人孕育于母腹与出生时完全不懂事,对生命不能自觉,任何父母都没有征求“我”的意见,便生下了“我”,所以,人之“生”是纯被动的;但人长大之后,有了自我意识,也能够达到对生命自觉的程度,此时,“我”可以选择如何“生”,当然也有权力选择“死”,这是任何人都不得干涉的事情。另一位听过笔者演讲的同学写了一封匿名的电子邮件,内说:“郑老师,今天您讲到一个观点:人没有决定死亡的权利。我不太同意,也很困惑。所以就这个问题会后一直和同学讨论了很久,大家各抒己见,观点各异。……我认为,我们是否更应该尊重生命本身呢,一个人虽然是社会人,但他更重要的难道不是生命本身吗?而且这也似乎是当前越来越注重的方面。我们应该有决定死亡的权利。”这封信透露出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方式渗透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自主性和权力意识越来越强。市场经济的基础是所谓“法人”,人们可以根据自我的判断,做出各种不同的选择,一方面负完全的经济与社会的责任,同时也依法享受赚取的所有物质财富。市场经济先天地倾向于这样一种状态:一个人越有权利——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自主性——便越能够主动积极地行动,越能发挥自我的全部潜能,如此形成的社会合力,便使物质财富像地下涌出的泉水一般迅猛地增加,市场经济在创造财富方面的“魔力”就这样充分地显示出来了。而人的这种自主的权利意识当然不会仅仅局限在经济的领域,更体现在政治与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也会漫延在人们对生命的理解之中,也就是说,人们自然会在生命存有的方面也执着于“自我权力”观。在前一位自杀的女生看来,自己完全有权力选择放弃生命;而在这位男大学生看来,人虽然是社会的,但生命还是个我的,生命应该重于社会,所以,“我们应该有决定死亡的权力”。可以说,成千上万名青少年在突遭重大的人生挫折与困境后,禀执着“我有选择死亡权力”的观念走上了惨烈的自杀之途,造成了社会上无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
    因此,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让所有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从上述的生命二维性原理来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生命,“生命”虽然是“我”的,却也不完全是“我”的,放弃自我的生命并不是个人的权力,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采取自杀的手段结束自我的生命。
    首先,我们从生命的第一维“实体性生命”来看。任何一个现实中的人之“实体性生命”(生理生命)都是源于父精母血,如何能认为自我有放弃“实体性生命”的权力呢?《孝经》中说:“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6]《礼记》中也讲道:子夏老年丧子,伤心得哭瞎了眼睛。为此,曾子严厉地责备子夏:“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7]这是说子夏毁伤了自己的眼睛就是对不起父母,犯了不孝的大罪,虽然是因为哀痛自己儿子的死亡也不行。《礼记》中则说:乐正子春下台阶的时候不小心扭伤了脚,便几个月不出门,总是一副忧愁的神情。他的学生问道:先生您的脚伤已经好了,还忧愁什么呢?乐正子春回答说:“善如尔之问也,善如尔之问也!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8]这两个故事就是从人们尽孝道的角度讲述个人实体生命的可贵,说明了一个深层的道理是:人的实体生命(生理生命)也不完全是自我的,与父母家人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身体发肤的受损都会引发父母的担心,何况自杀将导致自我整个实体生命的丧失?这更是对父母之大不孝。
    其次,从人之生命的第二维“关系性生命”来看。人的生命本就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人既从血缘亲缘生命与亲人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从人际社会生命与他人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在超越性精神生命方面与整个人类之文明与文化不可分割。如此个人便没有放弃自己生命的权利,也就是说,没有自杀的权利。
    所以,生命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受教育者认识到人类生命与动物生命完全不同,其有二维性。每一个人都要从实体生命的层面上意识到,人之生理生命表现为血缘亲缘生命,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人际性社会生命,并在自我成长中,逐渐地孕育出人之超越性的精神生命,而这些关系性生命与实体性生命一道,让人们在生命的层面与他人和社会构建了复杂的关系,“生命”于是既是“本我”的,又是“超我”的;“生命”是个人的,又是亲人与社会的,是无法也不能去自我“了断”的。因此,自杀者走向毁灭生命之路,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对人之生命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体认不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应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自杀率升高的趋势。有一位听过笔者演讲的同学这样写道:“既然有幸来到人世间就应该好好珍惜生命,好好享受生命赐予我们的盛宴,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为什么要用愚昧的方式让生命完结呢?生命没有了,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了,留下来的是什么呢?除了挚爱的人的愤怒和悲伤什么也不会有了。”人之关系性生命的存在,让自杀者即便死了,也不可能完结所有的生命:父母亲人痛彻骨髓之悲伤;造成他人与社会无穷的难题,等等,这些实际情况是应该让那些禀执着“生命是我的,我有权力放弃”者警醒。
    第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处寻觅的问题。人生在世,究竟意义何在?活着的价值又在那里?这是自有人类以来便困扰着无数人的问题。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不但没能解决,反而犹如难以治愈的恶性传染病一般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到人生意义与价值难觅的危机之中。人之所以为人,最重要的本质之一是:人是一种知道价值、了解价值的大小,并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动物。因为价值与意义赋予了人生活的动力、生存的目标。一个人只要有所希望,他的人生就会正常地延续;而当一个人完全没有了人生的任何目的与追求,其生命无论存在与否,其生活可以说都已经停止了,人生也就有中断的危险。其实许多自杀者往往就是受到重大的人生挫折之后,幻灭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感而走向了自我毁灭之路的。当然更多的人,则是在寻觅不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情况下,万念皆灰,郁闷、无聊、得过且过、“跟着感觉走”、无可无不可,等等,生存与生活的品质非常之低。还有一类人知识水平低,只是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无所谓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更有一种人是因为每每思及死亡的存在及不可避免性而导致了人生的幻灭感,并引发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危机。笔者一位学生这样说:“有我之前,亿万斯年,未曾有我;无我之后,亿万斯年,不再有我。一想到此,便感到人生真的没有什么意思。”这段话说的是:既然一切从无中来,又都将归入尘土,这短暂得可以忽略不计的人的一生,难道还会有、还能有什么意义与价值吗?这是一种在死亡必至性导致的虚无感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生无意义的体认。
    要彻底解决上述四种不同类型的人生无意义与价值感,当然是非常困难与复杂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但在生命教育中,如果能让人们理解并运用生命二维性原理,则具有相当的有效性。首先,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在生命观上存在着一种“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减化性思维”,也就是说以人类二维四重性生命中的某一层面的存在遮蔽其他的层面,只重生命某一方面的发展,不知生命是一种丰富的发展整体;由此,特别在意生命某一层面的感觉,一当受挫,顿时觉得生命的整个天地都塌陷了。比如,一些人对生命的理解狭隘化,或仅仅视生命为实体性生理生命,于是沉溺在生活感官享乐之中,一旦满足不了,则认整个生命无价值,人生自然也无意义了。于是,万念皆灰,郁闷无聊,得过且过、活得很累,等等感觉弥漫在自我整个人生世界中。也有些人对人际社会生命特别关注,当其在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包括恋爱关系等)中受挫,或在社会上屡屡碰壁之后,顿觉生命无价值、人生无意义。还有些人对精神生命特别看重,把自我的精神产品(如文学、影视作品等)、地位、名誉视为比生命存在更重要,所以,一旦在这些追求的过程中受挫,则也会觉得生命无价值,人生无意义。种种情况都说明,如果人们不能理解生命是一种多重性的存在,是一种立体性的发展,就会产生以某一种生命状态的不如己意便否认整个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错误看法,严重者会导致自杀现象的产生。其实,生命是多面的丰富体,某一方面的低潮并不足以说明整体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许可以从生命的另一维去发展,以获得其他方面的成功与幸福;或者以生命的综合性实力来弥补某一方面的不足,等等。
有一位选修了《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课的某大学生命科学院大三学生杨某,写下了这样的听课体会:

    初上《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课》我就喜欢上了,我想通过它能对生命的意义作进一步的了解。每次上课都认真听,用心领会,真的感悟颇深……人活在世上就是拥有生命去生活。生活像一粒粒芝麻,生命恰似一个香脆的大饼;芝麻附在大饼上,让饼更加香味十足。所以,不要让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来影响生命的存在,不要破坏这一关系的平衡……。面对感情受挫而自杀的人就是把爱情视为了人生的全部,当爱情失去后,人生也就没有了意义,生命也就被剥夺了存在权。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的想法,爱情只是人生的一朵美丽的花而已,爱情之花谢了,还会再开,而且人生之树上还会开事业之花、亲情之花、友情之花。不要因为一朵花谢了,就剥夺整株花的生存权。

    总之,我们绝对不能以生命某一方面的问题遮蔽生命的全体,要善于发现、光大生命各个方面的潜力,使生命整体的存在阳光、健康、充满活动、展现精彩,并以此来消解生命无价值、人生无意义的体认。
    其次,生命二重性原理还告诉我们:人之生命不仅仅是它的物质性形态(实体生命),还在关系性形态(人文生命),所以,人死亡后离开世界,实体性生命归于“无”,但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人的血缘性亲缘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超越性精神生命仍然会存在下去、体现出来。由此,我们便可以在死亡面前寻获人生意义之所在:既然我们的生命不仅存在于现在,还可以存在于未来,那么我们就应该也必须好好地把握生活,珍惜生命,创造价值,让人生精彩绝伦,以使我们的关系性生命在实体性生命终结之后,还能得到更好地、永远地延续。这便是关于人在死亡导致的虚无性面前寻找生命意义何在的答案,这也是我们需要人生奋斗的根本理由之一。
    具体而言,由“生命二维性原理”来确立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可以表现在三个层面上:人们在世俗生活(实体性生命的生存与发展)中要求得幸福与快乐,避免困境与痛苦;在社会层面上(关系性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则是培育自我的能力与素质,获得他人的尊重与社会的成功;在精神的层面,则是超越生死的限囿,获得永生与不朽。进一步而言,人不可能不死,生命又是如此短暂,面对死亡,人们可能会走向悲观、走向消沉、走向纵情声色。但是,我们一方面要知晓:死是人类终极的不可逾越的存在本质,其存在正好彰显出人生奋斗的重要性,珍惜生命的必要性,善用此生的紧迫性。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生命二维性”的原理,就可以获得超越死亡的途径与方法,意识到超越死亡并非是“肉身不死”,而是人们从社会及人伦关系上,以及精神创造中获得永恒,以实现逝而不朽之目的。比如:人类子孙后代的延续就是血缘亲缘生命的永恒;人们生前积善行德,逝后让许多人记得你、怀念你,那么,其人际社会生命得以永存。还有许多人生前创造了一些永恒性的精神产品,如音乐、绘画、文学的创作,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的发明创造,如道德人格榜样的矗立,如世间丰功伟业的创建,等等,那么,虽然其实体性生命已完结(死亡),可因其“立德、立功、立言”了,则其精神生命就永存于世了。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在实体性生命(生理生命)中止之后,其关系性生命(人文生命)还在延续,这也即是人对死亡的超越。可见,人逝后永存于世的只可能是关系性的人文生命,这凸显了人类之人文生命既是意义与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主要的承载体,因此,人们只能经由自我生命的人文本质才可寻获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三、简短的结论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改变现代人在生命观上的狭隘性,由只意识到实体性生命和生理感觉深入地去体验及重视自我之“关系性生命”,由此来建构正确的立体性的生命观,并在此基础上去解决种种生命的困顿,特别是摒弃对生命的不尊重与不珍惜的态度。同时,我们也要从人之生命二维性原理去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那就是:好好地活,努力地活,尽自己拥有的实体性生命(自然之生理生命)与关系性生命(血缘亲缘性生命、人际社会性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二个幅度四个层面立体并深入展开地活,一句话:在我们的一生中,要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开拓生命,获得成功、幸福快乐,并在面对人生终点时,能够实现生命的永恒与不朽。


    参考文献:
[1] 孙闻等.四川省“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发布会,解放日报, 2009-05-08
[2] 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129
[3]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085
[4] 高清海著:《高清海哲学文存》[M],第一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
[5] http://bbs.laohekou.org/archiver/?tid-26724.html
[6] 唐满先等编著.十三经直解[M],第四卷《孝经直解•开宗明义章第一.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164
[7] 唐满先等编著.十三经直解[M],第二卷下,礼记直解•檀弓上第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101
[8] 刘方元等编著.十三经直解[M],第二卷下,礼记直解•祭义第二十四.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621

    作者简介:郑晓江,1957年6月生,江西省万载县人,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尤擅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的研究。(通讯地址:南昌江西师范大学青山湖校区江右中心 330027电话:0791-8507545 ;13979117006;电邮:iangzh@163.net)

    A study on the bidimensionality and quadruplicity of human life
    ——centering the problem of suicide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Zheng Xiaojiang
    Abstract:Life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 cored as “life”,is an education that teacher as subject of life educate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s a life of individual regarding the abund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fe as its content. Therefore,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laining of “life” play a great role in launching life education and its actual effect.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human life has its two-dimension characters such as substance life (physiological life) and relational life (cultural life). This paper emphasizes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 of the two and pointing out that the principle of two dimension characters of life can be used to explain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life dilemma and the problem of life meaning and value.
    Key words: life, two dimension characters, life dilemma, meaning and value.